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养生 >

武宣三里这个村,竟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这样的秘密!

时间:2024-05-03 15:15:16|浏览:

广西武宣三里双龙盛柿系列五

那羊村:林则徐难以割舍的秘密

——纵观武宣县那羊村林氏文化

陈德仁 文图

三里镇那羊村林氏家族与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什么难以割舍的秘密?说起这些,武宣县林氏后代自有一番扑朔迷离的话题。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那羊村鸟瞰规划图

part 1

平凡家族觅踪迹

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

据《林氏族谱》载,那羊村林氏的始祖为于中原西晋末年进入福建省莆田县,成为林姓在福建的开基始祖。

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_小村子造20年假烟

纪念先祖林则徐而建的双龙那羊村宗祠

那羊村林氏跟林则徐有什么关系?

村委主任林水木回忆道:“听我叔公说,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是闽林晋安世系,庞大的唐“九牧林”即出自其后。那羊林姓属九牧林中的第六房,(六房宗祖林蕴在唐代《后唐书》有记载)。九牧六房是九牧林中最显赫、后裔人数最多的一房,妈祖、林则徐、林彪都属这一房。祖宗传下来的“九牧堂”堂号牌匾代表了村子里林姓家族的来历。明末嘉庆年间(1566年)迁到武宣县三里居住,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林氏宗祠里的“一品大夫”松鹤延年图

到了武宣,林氏首先选择了一块平缓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在此地定居?只因祖先看上了漫山遍野的特产李果。李果有胭脂李、三华李、早李之分,传说三里镇由此而来。又因距旧县城(旧县)只有三里路之远,所以又成了三里镇的另一个由来。靠着比较灵活的生意头脑,林氏集中贩卖竹笋、李果、香信、木耳等山货和土特产。吸引了方圆十多公里的群众集中摆卖。每到圩日,人声鼎沸,商贾云集。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林氏宗祠大门顶上千姿百态,场面壮观的“百燕图”壁画

乾隆年间,继一世祖林伯杨后,二世太高祖林昇九经广东英德县到广西来宾县白沙村,不久辗转三里居住。此时,林氏家族人士愈众,60%的经商能人一字儿建起了整齐划一的商铺。生意做的最大的首数大商人林伯杨,他借着经济实力和声望发动林氏家族修建了三里街道、建了商贸墟亭。

三里墟自东向西分别建有狭长的巷子底下是两排青石板路,石路各长180米、宽4米的两条平行街道。中间是两座青砖兰瓦搭设的1070平方米的细长墟亭,接头处建有一座雕龙画凤的古式戏台。在戏台边生活了一辈子的高逢生老人追忆,听前辈老人说林氏家族建三里墟场的同时建了宗祠和戏台,以便族人和赶墟的人看戏。

农村让烟的规矩_小村子造20年假烟_私自造烟的村子

见证了林氏创业史的三里明清古墟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三里墟已是贸易繁华。出名的土特产大米和锰矿带动了经济的开发,加上三里村居于贸易网络中转站及市场辐射中心的重要位置,该地区的冲积平原是附近少有的优良稻谷生产基地,因而成为武宣米粮贸易最重要的依托,故民间有“想食白米,东乡三里”之传说。其它如四孤洲沙甜柚,那羊村的茨茹,下山村的果蔗远近闻名。猪肉、家禽、木材、竹木农具和赶墟人成为商贸史上的盛景。林寿记商铺首次经营航运业,三里的锰矿远销日本、法国、英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商会应运而生。同时,商业网点开始向较大的村屯延伸,台村成为开设药店和杂货店的大村。

私自造烟的村子_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

那羊村秀丽的山水

俗话说,树大开叉,人多分家。

林氏第六代支脉林集凤(字书成,号岐山),他既学文,又学武,成为文武并重的邑武生,朝廷封赠他为从二品文职官员的通奉大夫。因他生平好行善事,同济贫乏,为乡人所称赞。

嘉庆十五年(1810年)林集凤带着四个儿子从熙熙攘攘的三里墟分离出来往东到那羊新辟了一个天地。

长子林发棠,字济臣。同治(1861年)中甲子科第八十四名文举,派任贵州省清溪县知府,四品官。后由迁居到双桂庄(李村)居住。

次子林发荣,号子仁,蓝翎州同,在1834年中试第21名武举, 1801年在那羊村(原称龙泉村)建造了祖祠。三子发瑞和四子发祥分别是当地出名的邑武生和附贡生。

1956年成立农会,根据地域划分,把李村、那羊村、霞山村、波吉村、回龙村等村合并为现在的双龙村委。

part 2

条分缕析现渊源

林氏家族在武宣独领风骚,被世人称为“八闽世泽,九牧家声”。除了与林则徐同宗同源外,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林发棠直系孙,现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的林杰记忆犹新:“听老祖说,初到三里,方圆几十公里人烟稀少,搬到李村居住后,从福建带来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给这片荒僻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最为村人津津乐道的是优质稻的繁衍。“稻谷种久后品质退化,听说沿黔江一带特别是濠江溪沟、水涧有许多野生稻群。老祖们比较培植后提高了水稻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的基因,三里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砍不完的下江竹,食不尽的那羊谷。’”退休老干部林和明说。

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_小村子造20年假烟

武宣县领导到那羊村指导宜居乡村工作

老祖林则徐贬谪新疆后,在当地监督开垦,兴修水利。在沙漠的下面建成水路,把水引到缺水的地方,当地人把它称作“林公井”。徜徉三里沿山一带,随处可见拦河堤,引水渠。这些抗旱设施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有林则徐这个治水工程专家恩泽遥远的武宣林氏族人的影子。

现在,一些家里还保留着龙骨水车。尽管已是退到了墙角楼阁,但老一辈们闲暇时还是禁不住向儿孙们讲“古”:

种田,免不了有高坎田。林家人的聪明之处就是使用一种先进的提水木制农具龙骨水车将水源源不断的从低处提到高处。据说那是1833年二月的一天,被道光帝革职的林则徐经过武宣北上时看到龟裂的高坎田教给林氏族人制作的提水新农具,这套工具和提水技术令原始的耕作方式脱胎换骨并一直延续至今。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那羊村先进的农耕技术给这片原来荒僻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所以,一直到现在,广西还流传着“东乡三里吃白米,黄茆二塘扯牛肠”的口头禅。这些白、亮、油、香、软的大米得益于肥沃的土地,更得益于勤劳的人们拦河造坝,引沟浚渠把清纯甘冽、富含多种天然矿元素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引入农田、福泽村民。

林则徐四方传授农业技术,促使林氏家族日渐旺盛,在武宣独树一帜。虽然到目前缺少史料考究,但人们始终相信林则徐与远在一方的武宣林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史料记载,1849年10月,林则徐为国家奔波四十多年之后,由陕西巡抚,擢升云贵总督,后因病辞职回原籍侯官。1850年,太平军在武宣揭竿起义。11月,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新继位的咸丰帝对广西的叛乱先后派了数位名臣去平定。其中为了督理广西军务所任命的第一位钦差大臣就是林则徐。

此时,林则徐重病在身,但他还是拖着病躯从福州星夜起程。路途仅走了17天便病情恶化,还没到广西境内,就在广东潮州普宁县溘然长逝——

这是一次悲壮的出行。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把一生的政治终点定在迢迢万里的广西武宣?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那羊村千亩产业示范基地

这就是奥妙所在,林则徐与武宣林氏家族隐含的关系逐渐明朗了起来。

前面说过,武宣林氏与林则徐同源于福建省莆田县,洪秀全在武宣舞起惊天大旗,继而在武宣称“天王”。而此时正是几百万九牧林氏后人由闽入桂、大量迁徙广西的阶段,钦差大臣兼署广西巡抚林则徐能对族人割舍不理吗?所以,他选定了一条前往广西的捷径:从驿路经闽南的泉州、漳州,取道广东的肇庆直达武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在发配新疆前写的脍炙人口的诗。也许,国家利益大于宗族利益,这种林氏精神支撑着他不顾病体直赴武宣,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part 3

世代传承林文化

说起林氏,林林总总显现着地域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

开拓精神贯穿于林氏源流的全程。作为客家人西迁粤桂大军中林氏先祖到了武宣后,经历了那羊、李村、慕古、李运、禄良、古立、勒马等多地的迁移。每一次迁居都是一轮艰难的开拓,复杂的繁衍,那迁播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业史。而客家人善于经商和从事经济建设的天赋在林氏先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据《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一文记载,武宣举人林发棠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收到1000担地租的豪绅。

私自造烟的村子_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

那羊湖成为钓鱼爱好者的乐园

在三里街,突出的商业和文化遗存就是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的三里墟和戏台,印证着林氏家族经商的鼎盛。

三里墟位于梧州往柳州的旱路必经之处,也是经勒马下黔江的咽喉,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墟镇。当时,在选址和建设上,不仅有开拓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对天文地理的精通。

墟场两边是两排居民商铺。鼎盛一时的林氏“聚昌铺”几幅对联因含义深刻一直流传至今:“聚利多方财源广进,昌言必达童叟无欺”。“聚货亦何妨今日暂为谋利客,昌期原可漈他时共上富民书”。“聚蓄同心大道生财财自足,昌明盛世有求得利利居贞”。

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林氏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在墟的左边建了规模宏大的林氏祖祠。在商铺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高逢生说:“这个林氏家族在兴建墟场时,一起建了宗祠与戏台,以便族人和赶圩的人看戏。”

宗祠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已毁,仅有族人林发棠挥毫书写的部分对联被后人保留至今:

“双楼起高何脉接莆田溯源远流长科第蜚声十德冠裳新雨露,九龙开奕叶枝分闽峤看螽斯衍庆揆文奋武一庭札乐振家声”。

“家庙近圩旁际兹柳绿桃红莺花世界,祖祠居市左值此莺啼燕语人乐春台”。

“继宗祖一脉真传说理敦诗迓会合于风云凤起蛟腾九牧箕裘垂燕翼,教子孙两行正路勤耕苦读乐就瞻于日月鹏博鹗蔫三仁骏业启鸿图”。

小村子造20年假烟_农村让烟的规矩_私自造烟的村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建的林氏庙

林氏族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整个家族秉承“家不论贫富,子女不论贤愚,首在读书”的家训。村理事长林华勇说:“在林氏族人的家谱中,常见劝导后子孙裔怀仁爱之心的家训。比如‘路狭处,留一步与人走;味甘处,留三分与人吃’。平时教育子女,通常把仁爱叫做积德行善。”

举人林发棠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致力于修私塾,传文化。清咸丰帝时,传闻他多学多才,召他入京做了后来同治帝的启蒙老师。

现年74岁的后裔林华奎抄录有他的多幅对联。

地处东乡与三里有一个三江坝,林发棠为了方便来往的客人歇脚在坝边建了凉亭并泼墨写道:“旁水建凉亭看滚滚江流淘尽古今天下事,端茶迎过客望迢迢路途往来多少路中人”。

三里墟的前身是在厢里(今三里镇台村),林发棠修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的牌坊时写下了“驻足听农歌千里而来下马丢缰谈古事,歇肩闻牧调群童归去横牛吹笛送行人”的对联。内容既贴近实际又形象生动。

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至今武宣县仅存的三里墟戏台也在林氏文化中占有一隅。

戏台面对北帝庙,台上屏风刻有“郭子仪拜寿”的浮雕和组合窗花,浮雕意喻四面八方来观戏的众生位列高官,家里福禄昌盛,富贵寿盈门。屏风两侧对联引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给人感到戏台上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后裔林华奎说,祖先林发棠当时也写过两幅对联助兴:

“登妙高台可幸可观一日流传千古事,微歌舞步有声有色万人共听八音谐”;

“看不见不吵须问前人高见者,站得位便罢要留余地后来人”。貌似平淡无奇的语言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清甲午(1894年)族人林济臣因国势而感叹:“大千秋色在眉头看古今豪杰历代忠良经感慨悲歌世事现身说法,五万春花好梦里叹三国英雄六朝富贵问升沉显晦人生何处不逢场”。

老人高逢生说:“戏台是乡民游神和唱戏酬神的地方,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人山人海。1926年有广东喜欢天班、吭吭声班演出。1934年又有广东大康年班演戏。相传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驻扎在北帝庙时,在附近两次击退清兵。随后就在戏台旁举行庆功会,连续几天几夜演出广东大戏和采茶戏。

人口密度大了,林氏在分支东迁的过程中也是文韵十足。

首先说那羊村——

壮族人把“水田”叫做“那”。林氏在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那”落户。以“那”为本,依“那”而居,据“那”而作,足见对“那文化”的深思熟虑。村名的另半边是“羊”。羊既是感恩的典范,也是美的象征——既有田地耕,又有美味食——那羊村寓意的地域符号耐人咀嚼。以至于后来用文举林发棠,武举林发荣这个“双龙”来作为李村、那羊、霞山村、波吉村、回龙村六个村的村委名。

那羊村中,原有林集凤所建的“大夫第”,门两边“双峰挺秀,桂蕊飘香”对联。进二门的门头是“文魁”牌匾,为同治三年举人林发棠所立。对联是“思承枫陛,庆溢兰楷。”

清嘉庆六年(1801年),林岐山次子林发荣为了唤起族人的归属感、亲近感、道德感和使命感,在那羊村募款建祠。宗祠虽然没有雕梁画栋的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文化之大成。宗祠爱国爱家内容的壁画比比皆是,每幅图画都蕴含一个典故,人文风情高雅而寓意深刻。虽经两百多年的沧桑,还是栩栩如生,世代书香。

宗祠正门上方共有五幅图,正中的是醒目的百燕图。图中一百只燕子飞舞轻盈,千姿百态,场面壮观。构图十分精巧,或疏朗、或密聚,境界空灵。以“百”字为题,立意百废俱兴、百折不挠、百川归海、百花齐放、百年之好等吉利多层含义。

宗祠正厅是“九牧堂”祖上牌匾,顶上是“一品大夫”松鹤延年图。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古松袅袅婷婷,状如帝王金舆华盖,右下方书“一品大夫”。壁画借意为要以松为伴,习文读经,赋诗为纪。像松一样长寿,直至最高级别的官职一品。

20多幅壁画都是林氏聘请民间出名艺人通过花鸟虫鱼,谐音成语构成吉祥图案。对婚姻美满、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寄予良好的希望和祝愿。除开构图严谨,做工精细,形神兼备外,那风雨几百年还是鲜艳无比的色彩令线条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林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林则徐写的《十无益格言》仍在村里代代流传:

1、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2、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3、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5、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6、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7、为富不仁,积聚无益;

8、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9、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10、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这《十无益格言》是祖先林则徐修行的心得总结,我们一直把它奉为祖训。”李村“三会”理事长林章平感慨不已。

未完待续,敬请留意三里双龙盛柿系列六: 霞山:广西深藏不露的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