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起了植物园建设风潮。在海南,由于原“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在1958年从广州迁到那大宝岛新村,根据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布局,在兴隆建设以收集热带香辛料植物为主的植物园,在那大建设以热带经济植物为主的植物园,在湛江建设以热带水果为主的植物园。这3座植物园自建设以来,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他们不仅关心植物园的建设,出国考察时帮植物园收集珍稀植物,还亲自到植物园考察、指导,留下不少佳话与传奇。
1960年王震在两院同职工一起劳动。
1963年朱德视察南亚热带植物园。
1959年刘少奇参观兴隆热带植物园。
1960年周恩来在两院品尝木薯糕点。
无疑,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植物;在中国,植物还有其特殊的情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中药,就大量地使用植物;植物又是丰姿绰约的,它还丰富着人类的审美情趣,有了植物,我们的家园会更绿更美。
为了经济发展需要,为了美化环境需要,为了生态建设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植物园应运而生。海南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等,正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兴隆植物园香饮所老科技工作者指导工人管理胡椒。
9月8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庆祝建所55周年活动在兴隆热带植物园举行。在这个活动上,记者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兴起了第一次植物园建设风潮,国内有名的植物园诸如西双版纳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就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
在海南,由于原“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1958年从广州迁到当时的儋县那大宝岛新村,根据时任所长何康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布局安排,在万宁兴隆建设以收集热带香辛料植物为主的植物园,在那大建设以热带经济植物为主的植物园,在湛江建设以热带水果为主的植物园。
猪笼草
不过,在建设初期,这些植物园并不具规模,有些类似于种质资源圃,随着收集的种质资源越来越丰富,热科院辖下的3座植物园渐成规模,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成为现在集种质资源收集、科研、科普、旅游等于一体的热带综合性植物园,这些植物园既是科研基地,又是小型景区。
近日,记者走访了原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海南热带植物园第二任园长丁慎言教授,兴隆热带植物园老专家张籍香,南亚热带植物园退休老干部庞廷祥等,听这些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追忆50多年前的故事,那些被尘封的往事隔着世纪的岁月,若隐若现地浮于眼前。
垦荒建园 白手起家
植物园的艰苦创业路
“那个时候非常艰苦,真正的白手起家。大家一锄头一锄头地在一片荒地上,挖出了一座植物园。”9月初,兴隆热带植物园,张籍香老人带着记者在园里一边观赏热带香料植物,一边讲述植物园建设的故事。
1957年,何康决定利用兴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侨乡的优势,建设兴隆试验站,把咖啡、胡椒、可可、香草兰等热带香辛料植物收集到一起,开展丰产栽培、种植管理、产品研发等科研工作,帮助热区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随后,9名科技人员和10多名工人到了兴隆,借住在兴隆小学的茅草房里,开始垦荒建园。”张籍香回忆,当时,兴隆非常贫穷落后,是疟疾高发区,海南曾有一句民谣:“兴隆陵水,有命去没命回”,说的就是兴隆地区疟疾盛行。由兴隆华侨农场划拔的500亩土地上种满了香茅,科研人员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起早摸黑砍茅草,砍下来的茅草作为青肥,然后再把茅草根清除掉,整理好土地建设咖啡、胡椒等热带作物基地。
“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开荒、除草、育苗、搭棚、制作胡椒桩等等,双手都被锄头、镰刀磨起了泡。这些水泡破了后结痂,结痂后再起泡,旧痂叠新痂,双掌满布厚厚的老茧。”张籍香笑说,当年创建植物园的小伙子、姑娘们都已是白发苍苍了,而那些亲手种下的树木依然生命繁茂。
仅存七棵的糖椰子树
84岁的丁慎言教授在她的一篇文章里,也回忆了建设海南热带植物园艰苦却又热火朝天的情景。“大家很有干劲,无论是开荒建园,还是到海南的大山里去收集珍贵的植物种子,全都是有说有笑的,没有人喊苦叫累。”
已是90高龄的庞廷祥老人告诉记者,南亚热带植物园于1958年开始建设。“建设植物园最初的目的还是为了发展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那时候考虑到海南远离内地,交通不便,于是老院长何康决定在湛江建设一个植物园,收集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庞廷祥说,当时只有11名技术干部,5名实习员和30多名员工,大家吃住在一排平房里,没有电,有一口手摇井。195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考察后,认为这里的科技人员办公和居住的条件太简陋了,建议盖一栋楼房加以改善。
正是因为胡志明的这一建议,才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中央批了10万元经费,加上湖光农场支持的5万元,建起了一幢小楼房。
搜罗天下异木
珍稀植物背后的故事
9月18日,记者电话采访已退休定居深圳的丁老,她告诉记者,1961年,她到海南热带植物园工作时,植物园规模还不大,引种了油梨、柚木、油棕等一些热带经济作物,还有海南的一些珍贵乡土树种。
丁老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美英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策,要从国外引进植物品种非常不容易。热科院的历任领导,甚至还有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当时亚非拉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时,都会帮助引进优势热带植物。所以,植物园里每株大树后面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何康夫妇(中)观看热科院产品
比如,海南热带植物园里7棵气势雄伟的糖椰子,是1970年代柬埔寨英萨利夫人赠送种植在这里的。
何康也非常关心植物园的建设,他出国考察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千方百计把国外的优质种质带回国内,引到植物园种植。一次,何康到缅甸考察时,就带回一段白花鸡蛋花的枝条交给海南热带植物园种植,如今这株鸡蛋花树已是园中一株非常古老的大树,它既是庭园绿化的优良种质,花瓣还是熏茶的香料。
丁慎言还回忆,我国著名的柑桔专家钟俊鳞教授和肖敬平去古巴考察时,就搜集了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种子,他带回来的西印度樱桃,引种成功,还推广种植。
张籍香老人介绍,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咖啡、胡椒等优良热带香辛料的品种,也是依靠爱国华侨回国探亲时,偷偷带回来的。
除了从国外引种,植物园的科技人员还要进山收集珍稀植物。到原始森林采集植物种子是件冒险的事,今年9月20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49岁的科学家曾庆文,在云南攀上40米高的华盖木树梢采集种子时,不幸摔到树下10多米深的山沟身亡。可见,当年的植物学家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植物的。
曾参加海南热带植物园建设的张仲伟副研究员说,1971年初的一天,他带人到吊罗山采集植物,遇上倾盆大雨,两人整个下午都躲在棕叶下避雨,衣服全被雨水淋透了,傍晚时分,雨还是下个不停。为安全起见,他们不得不带着几十公斤重的坡垒、兰花等植物种苗,冒雨摸黑下山借宿。
“那时候引种植物,多是从经济价值考虑。”曾任海南热带植物园园长的王祝年研究员介绍,海南热带植物园最初的名字是“热带经济植物园”,其分区有热带水果区、药材区、棕榈区等。收集的植物大多来自亚非拉友好国家和云南、海南等热区的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建了毁 毁了再建
植物园历尽坎坷
海南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这两座位于海南的植物园,带给人们不少欢乐,也是孩子们的科普大课堂。
但这些植物园都经历坎坷,建了毁,毁了建,很多早期引进的植物都被损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庞廷祥告诉记者,“文革”期间,南亚热带植物园引进的植物不是被拔掉,就是被砍掉,幸存寥寥。就连周恩来总理当年从印度带回来的几株芒果树,也被毁了。
海南热带植物园的10多名科研人员也被解散,植物园处于混乱状态,园区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有人冲入植物园锯倒大树,拔掉引进培育出的植物种苗,搬走花盆。植物园沟边的热带季雨林的板根、茎花、木质藤本景观等面目全非,破败不堪。
张仲伟记得,1971年,在爱国华侨的帮助下,从非洲引进象鼻棕,却被工宣队的人拔掉了。两天后,出差归来的张仲伟发现象鼻棕苗不见了,他匆忙在一处水沟里找到了蔫蔫的象鼻棕苗,发现其中两株已被拦腰折段,不禁伤心落泪。
不仅这些植物园被破坏,“文革”期间,神州大地,几乎所有的植物园都有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所幸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的植物园重新焕发生机。据统计,至今,全国共建成植物园243座,收集植物2万多种。
热科院建设的这3家植物园也恢复了往昔的风采,而且越来越美丽,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海南热带植物园收集了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兴隆热带植物园已是全国AAAA级景区,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全国AAA级景区。
历史总会留下烙印,恰如植物的生长,即使枝叶散尽,树木被伐,也有根,深埋在记忆的土壤中。于是,在人们的记忆里,在黑白相片上,总有那么一些经典的历史瞬间定格。3座植物园存留的许多黑白老相片,记录了共和国领导人的风采,记录了他们对植物园倾注的心血与关注。
今天,跟随那宝贵的黑白照片,重温植物园曾经的历史片段。
郭沫若视察南亚热带植物园。李幸璜 翻拍
热带植物不仅极富特色,经济价值也很高,有很多植物,还是国家战略物资,是新中国为了冲破经济封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经济作物。比如橡胶、油棕等。
所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的3座热带植物园———海南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和南亚热带植物园,从建设以来,就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他们不仅关心植物园的建设,出国考察时帮植物园收集珍稀的热带植物,还亲自到植物园考察,指导植物园的发展。
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这3座植物园考察,留下不少佳话与传奇。
周恩来题字激励科研人员
“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的题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在一个相当长的特殊时期内,鼓舞着两院广大科研人员、师生员工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这题词是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考察原热作两院和海南热带植物园时题写的。
热科院已退休定居在湛江的喻鸿飞老人,当时曾参与接待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喻鸿飞告诉记者,1960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两院当时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上、生活上也非常困难。
“总理的到来,稳定了大家的情绪,鼓舞了两院科研人员的士气。”喻鸿飞说,周恩来参观了建设中的海南热带植物园,鼓励大家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为建设新中国多出科研成果。
喻鸿飞回忆,两院接到周总理即将前来视察的通知后,专门开会研究如何接待周总理,除了精心安排组织好总理在两院视察参观的内容和路线外,还决定请周总理品尝热带粮食植物———木薯制作的食品。制作木薯糕点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副院长的吴修一夫妇身上。
吴修一的母亲是潮洲人,善于做各种各样的糕点。“母亲制作的木薯糕点,先将木薯磨成粉;然后像和面一样调好,作成木薯饼,再将绿豆等杂粮煮熟后捣烂,填进木薯饼里当馅,再上锅蒸熟。”吴老说,这样制作出来的木薯糕点,粘粘的、甜甜的,很可口。
吴老告诉记者,接到为总理制作木薯糕点的任务后,出于保密需要,吴修一并没有告诉母亲木薯糕点是为总理做的,他只对母亲说要用来招待朋友。当晚,吴老的母亲连夜为周总理制作了10多个木薯糕点。
第二天,总理来视察时,吴老将木薯糕点蒸热,由警卫员送到会客室请周总理品尝。周总理对木薯点心非常感兴趣,连着吃了好几个。总理秘书怕总理吃坏了肚子,提醒他少吃点。周总理风趣地说:“这是好东西,多吃一块,没有关系嘛。”
晚上,周恩来总理住在当时的儋县县委招待所,两院领导请总理题词,总理想了想说:“好,你们明天来取。”翌日凌晨,周总理挥毫写下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八个大字。
1960年邓小平视察兴隆热带植物园。
刘少奇、邓小平与兴隆热带植物园
1959年11月22日,刘少奇和王光美一行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大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以及中共海南行政区党委第一书记林李明等人陪同下,从三亚前往海口,途中到万宁兴隆参观视察。
刘少奇个子高大,头发灰白,穿着一件白衬衣,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随行人员和兴隆华侨农场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植物园的咖啡种植地。他一边仔细察看高产咖啡生长情况,一边倾听热带作物技术员的介绍。
时值冬季,刘少奇主席头戴着一顶大草帽,细心地察看长势喜人的咖啡。他走近一株结满果实的咖啡前,看着长条枝上缀满一颗颗红玛瑙一样的咖啡果,脸上写满笑容。尔后,又用右手拿起有关热带作物研究资料来聚精会神地查阅,不时地用左边那只夹着烟管的手点划着,提问着。
据香饮所的老专家回忆,当时,随行采访的海南日报记者潘干为刘少奇拍照,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相片上,刘少奇左手拿烟,右手抚摸咖啡的叶子,仔细倾听技术员介绍咖啡的生长情况。他对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关注之情,跃然黑白相纸上。
1960年1月31日上午,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和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一行,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从三亚驱车到万宁县视察和调研。
邓小平视察完兴隆华侨农场后,决定到热带植物种植园(现在的兴隆热带植物园)视察。当时要经过一个小水塘,随行工作人员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即刻表示:“不要背,我自己过去。”说罢,便挽起裤管,跟着大家涉水走过水塘,朝植物园走去。
邓小平走进植物园,认真察看了热带水果基地和药用植物等近200种热带植物,他高兴地说:“兴隆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是发展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应该好好地发展起来。”
邓小平此行,对海南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感到海南岛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他回京后,即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讨论决定,由中央增拨大量资金和物资,支持海南发展热带作物。
在热科院55周年院庆上,89岁的吴修一讲述1960年与周恩来合影的经过。 苏晓杰 摄
朱德鼓励收集能源树种
南亚热带植物园90岁的退休老专家庞廷祥回忆,邓小平、刘少奇、彭真、朱德、郭沫若、贺龙都先后考察过南亚热带植物园,而庞廷祥曾全程接待了朱德委员长。
“他很亲切,很平易近人,办事雷厉风行。”庞廷祥,半个世纪过去了,朱德委员长的勉励和风采,依然深深刻印在他心里。
1963年3月3日早晨,一辆黑色红旗牌轿车开到了南亚热带植物园,车上走下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正在等候接待的庞廷祥一看,心都跳到嗓子眼了。“是朱德委员长!”他立即跑上去迎接,南亚热带植物园的干部职工也闻讯而来,热烈的掌声响个不停。
“当时接到的通知只说有上级领导来视察,我们都不知道是朱德委员长来。”庞廷祥说,朱德下车后,不肯休息,直接到南亚热带植物园参观,由他担任解说。
庞廷祥把建立植物园引种的目的和1958年以来筹建工作做了汇报;把各种植物名称、原产地、经济用途和适应性逐一介绍。朱委员长思想敏捷,听得十分认真。当庞廷祥介绍伊拉克蜜枣时,朱德问:“伊拉克气候炎热,干旱又有低温,引到这里能结果吗? ”
在介绍油楠时,朱德委员长听说油楠树干产油,可作燃料使用。他高兴地说:“我们是能源不足的大国,你们要注意搜集再生能源树种,将来还要研究高产栽培和科学采油方法,要做的事多得很呢! ”
庞廷祥回忆,当他向朱德委员长介绍,南亚热带植物园还引种了不少橡胶树,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准备筛选一些抗寒的橡胶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朱德立即鼓励:“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对于巩固国防很重要。你们要把主要科技力量放在橡胶抗寒高产研究工作上,同时也安排一定的力量对其他作物进行研究。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工作,做出优异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郭沫若赠送蛋黄果
郭沫若对热带植物非常感兴趣,还为南亚热带植物园赠送了蛋黄果。
那时,庞廷祥任南亚所所长,他陪同郭老参观:“他穿着白衬衣,戴顶帽子。总是微笑着,非常和蔼。对看到的热带植物,都要详细了解这些植物的名称、用途、习性等。”
郭沫若在植物园停留了半天,边走边写诗,给庞廷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到南亚热带植物园之前,郭沫若曾到古巴访问过,还带了一些热带植物的果实回来
郭沫若参观结束后,品尝了植物园种植的玫瑰茄。随后,他从裤袋里掏出一颗鸡蛋大小的种子递给庞廷祥,说是从古巴带回的玛美,又名蛋黄果,让植物园试种。
“蛋黄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果实里面就像蛋黄一样,吃起来也有鸡蛋的味道,所以叫蛋黄果。”庞廷祥说,当时广东、海南,都没有引种蛋黄果。他非常激动地接过了这颗种子,并向郭老保证一定会好好栽培出蛋黄果。
“第二天我就把这枚蛋黄果种下了。”庞廷祥告诉记者,那枚由郭沫若从古巴带回来的种子后来真的发芽,成长起来,并结出累累硕果。
庞廷祥笑呵呵地说:“46年前,没有蛋黄果种植,现在连湛江街头随时都可以看到小贩叫卖蛋黄果。”庞廷祥说,这得益于郭老当年的馈赠。
而郭沫若在南亚热带植物园写的诗也传下来了:
木瓜累累结株头,初见油棕实甚稠。
茅草香风飘万里,橡胶浆乳创千秋。
咖啡粒分大中小,玫瑰茄供麻饵油。
玛美一枚烦种植,他年硕果望丰收。
海南菠萝蜜。 苏晓杰 摄
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棕榈科植物———大王棕。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游客与植物园的物种亲密接触,了解热带植物种类,增长环保知识。 海南日报记者 古月 摄
黄花黎、沉香、坡垒、海南苏铁、子京……这些在野外已经难觅踪影的热带珍稀植物,在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的海南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南亚热带植物园里,却有一定数量的收集和种植,成为热带珍稀植物的基因库。
植物园,因收集、保存珍稀植物种质资源,被称为植物的“诺亚方舟”。上述3个热带植物园,与西双版纳植物园一道,都是热带植物的“诺亚方舟”。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这些过去以科研、以经济发展为主,很少向公众开放的植物园,渐渐地成了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园、旅游景区、养生基地等,植物的“诺亚方舟”开始搭乘普通公众。
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早晨醒得很早,天色将明之际,它便在咖啡的浓香和热带香料植物的清香中醒来,在忙碌的车轮声里、在游客的赞叹声里醒来。满载游客的各式车辆一辆辆驶进植物园,四面八方的游客就在这香氛中走动,欣赏着美丽神奇的热带植物。
走进南亚热带植物园,可以看到很多向游客介绍植物的标识牌、科普图画,安放在园区里不同的植物品种前,以及游客廊道里,它们让游客在欣赏奇妙的热带植物的同时,接受科普知识教育。
兴隆热带植物园是国家AAAA景区之一,每年客流量高达120万人次以上;南亚热带植物园是国家AAA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游客也有几十万人次。这些植物园从过去较为封闭的、单一的功能中走出来,面向公众开放,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收集热带珍贵濒危植物
名符其实的热带植物基因库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迎来了植物园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建设了一系列以科研、种子收集为主的植物园,它们是植物学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是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重要阵地。
“这是坡垒,材质坚硬,是一类木材;这是白木香,可产出名贵中药沉香;这是海南粗榧,可以抗癌。”走在兴隆热带植物园里,张籍香老人指着园中的树木,仿若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位令人尊敬的80岁老人,终身未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兴隆热带植物园,她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顾那些从海南各个大山收集来的珍稀植物,还编写了《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名录》一书,收录了植物园1200多种植物,并一一介绍这些植物的特性。
在海南热带植物园,记者也见识了不少过去但闻其名不见其树的珍稀树木。
沉香,海南野外已很难看到成材的大树了。海南热带植物园就有几株沉香,树高达10米以上,树身胸径有40厘米左右。这几株沉香笔直挺拔、树形颀长优美,树皮色彩奇特,土黄色与灰白色相互间杂交错。曾担任海南热带植物园园长的王祝年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些沉香生长已经跨过了半个世纪。
据统计,海南乡土树种资源丰富,仅乔、灌木就达1400余种,有600种特有植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58种,花黎、坡垒、子京、荔枝、母生被列为国家特类木材。
虽然这些珍贵植物在野外越来越稀少,但像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热带植物园却有大量的保存,海南热带植物园种植保存的树木里,超过半数是海南珍稀乡土树种,是海南乡土树种的一个缩影,也是海南热带珍贵波濒危植物的基因库。
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给毛泽东送了10个油梨
“热带植物园初建时,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热科院建设的植物园都以收集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只是各有特色,侧重点也不同。”热科院已退休的丁慎言教授告诉记者,各个植物园根据收集到的特色热带植物,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这些科研活动,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
南亚热带植物园原园长,今年已90高龄的庞廷祥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关心植物园热带水果的收集。周恩来送来了印度红芒,结的果实很大,一个有几斤重,味道也不错;叶剑英送来了200株橡胶苗;郭沫若送来了一个鸡蛋黄果。
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也激发植物园科研人员的热情,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开展植物引种栽培,引种成功以后就大力推广给农民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端奇说,庞廷祥的夫人韦素洁从秘鲁引进了油梨,在试种成功后,于1965年结出了果实。韦素洁给毛泽东邮寄了10个油梨,请他品尝。毛主席品尝后,称赞油梨很好吃,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南亚热带植物园,鼓励科研人员加大科研力度,为国家为人民多出科研成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南亚所也从植物园引种的热带水果中,选育出了不少适合中国热区栽培的新品种,比如1977年从吕宋江芒初生后代中选出优良早熟品种———粤西一号,曾在湛江、广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从澳洲引种成功的澳洲坚果,现在也扩种至我国南方粤、桂、滇、川、黔、闽、琼7个省(区)共200多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兴隆热带植物园引种的胡椒、咖啡等优良品种,现在也在海南岛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海南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热带经济作物。至今,利用兴隆热带植物园的热带香辛料植物资源的优势,热科院香饮所开发了一系列热带香辛饮料产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草兰的引种、栽培、推广及产品研发。植物园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香草兰人工授粉难关后,大规模推广种植香草兰,开创了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新产业。
如今香草兰从种植到产品加工、销售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香草兰茶、香草兰香水、香草兰巧克力……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2011年,香饮所总收入1.2亿元,来自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收入就有9000多万元。
从科研到科普 从科普到旅游
三大热带植物园面向公众
夜宿兴隆热带植物园,四周茂密的热带植物随着夜色安静下来。这样的夜晚,如一潭静止的清泉,无声无息地、舒适地将你带入梦乡。
天色刚明,游客开始进园了,他们在植物园甜香的晨风中,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好奇地打量那些从未见过的热带植物,甚至一株香蕉、一棵椰子树,这些海南人最为常见的植物,在他们眼里都充满盎然生趣、百看不厌,人们举着相机,在各种热带植物前拍照留念。
随着发展,热科院过去作为科研的3大热带植物园,功能越来越完善,职能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它们向公众开放,撩开了从前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游客、青少年,得以走进这3大热带植物园,他们对热带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保护意识也随之提高。
据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植物园已成为开展环境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有数千万人走进植物园游览,广大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了植物与生态文化的价值,充分激发了人们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热科院的3大热带植物园都是当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寒暑假都向在校学生免费开放。”热科院院长王庆煌介绍,兴隆热带植物园植物观赏区、试验示范区、科技研发区、立体种养区和生态休闲区五大展区,共青团中央命名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南亚热带植物园收集培育了2000多种热带植物,植物园集科研、旅游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每年都会开展“植物园科普一日游”活动,成为省内外一些大学常年生产实践基地,每年到植物园参观和学习的游客和学生近10万人次。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植物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替代,植物园,也是不可替代的。
云霄霄北京云霄霄商贸有限公司行下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宽带货源信息门户网站,它以互联网方式向广大网店掌柜提供服装、饰品、箱包鞋帽、家居用品等网店代理货源信息。这些网站定位于专业的互动交流网站,以无限有线网络数字媒体为最终发展目标,致力于给广大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最丰富精彩的货源信息内容、最优质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