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深度学习新品牌战略方法
今年关于白牌的话题特别多,据说中产和年轻人正在放弃品牌选择白牌。清明期间,看到一篇关于白牌的文章,谈到一种现象,现在的消费者被品牌种草后,最先的动作已经不是淘宝比价了,而是先搜一搜看,有没有白牌平替。没想到,白牌已经流行至此!长此以往,白牌会不会像当时淘宝截流线下一般,最终截流品牌?
同一时间还看到另一个新闻。胖东来茶叶超市火翻天了,单日营业额最高已经达到百万,门口每日排成长龙,只能采取预约制,每天放500个号,由此还衍生了网上加价代购生意。胖东来卖茶叶的方式十分简单,把茶从茶厂买过来,标上采购价和出售价,出售价是在采购价基础上增加了合理毛利,然后茶叶就卖火了。
再联想到去年的一次白牌消费经历。起因是在抖音上看了两次白小T,觉得太贵,一时没有下手。然后就刷到了平替款视频,不到一百还买一送一,想着也买不了吃亏,就下单了。货到了后,发现还是有些瑕疵,心想果然一份价格一分货,也懒得退换,将就穿,而今那个店家是谁、这个品牌是啥,早已忘记。
这还只是低价低质,更恶劣的,是低价劣质。今年央视315,爆出了“槽头肉梅菜扣肉”事件,事涉顶流达人小杨哥、东方甄选,然后是小杨哥、东方甄选出来承担责任、诚恳道歉,并指出自己非出品方,只是代销,于是民众也表示谅解——商品这么多,小杨哥、东方甄选也不可能每个工厂都去盯着。
这些故事是不是如此熟悉?一方面是白牌正在高频出现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其实类似事件也不是今天才出现,只是以前我们叫这些产品杂牌,而今我们叫白牌。杂牌和白牌有没有不同?确实有:
1、杂牌通常意味着低质,但白牌通常以好品质的形象出现;
2、杂牌不一定就是低价,但白牌通常以低价平替出现;
3、杂牌不一定是制造商,但白牌通常就是制造商;
4、杂牌通常要主动避开,但白牌被消费者主动寻找。
虽然白牌不乏品质低劣之辈,但白牌的总体品质认知,明显要优于杂牌,比如,闻名天下的华强北,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品质背书。可以说,白牌让消费者得到了真实惠,也让制造商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白牌不可取呢?两个方面,一是白牌会抑制经济活力,二是白牌个体经营艰难。
一、白牌怎么产生的?
什么是白牌?通常来说,白牌是指由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商或渠道商(零售商)直接出品,主打性价比的品牌。
从零售的角度来看,白牌由来已久。白牌在零售业其实就是自有商品,它们是由沃尔玛、家乐福这些零售商贴牌,专业制造商代工,商品只在沃尔玛、家乐福自有渠道销售,由于没有广告宣传和中间环节,虽然名声不显,但商品的性价比很高。山姆会员、开市客高性价比的秘密都源于此,前面提到的胖东来茶叶超市也属于此类。
与此相对,另外一种白牌是由生产商出品的,也有一种说法叫做厂牌,现在大量崛起的正是这一类品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职能的分工,在中国诞生了大量制造商,长期以来只是接单做单。既不掌握用户,也没有渠道基础,制造商怎么也做起了零售的生意?
其实背后的推手依然是渠道商,所谓的厂牌其实是一种渠道依赖性业务。
从电商开始的第一天起,低价商品都是流量届的顶流。但是能把价格做到最低的不是那些淘宝商家,而是源头工厂。在平台的推动下,一大批工厂开启了零售之路,成为了今天所说的厂牌。这应该是白牌诞生的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源于带货达人的推动。随着达人的粉丝越来越多,自身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达人发现IP价值最大化的方式不是给品牌打工,而是卖非知名商品。很多白牌正是抓住了达人的这种需求,以源头工厂低价+达人IP背书和流量+高佣金的方式快速崛起。
第三种模式是工厂IP或白牌IP,以工厂立品质人设,品牌平替为流量抓手,抖音为主要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其模式和DTC品牌的区别已经很小。
从零售商自有商品到工厂IP白牌,白牌的模式不断进化,对渠道商/零售商的依赖度越来越低。但有一个标签却始终没有改变,这就是——品牌平替。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白牌所出品往往是成熟商品,有明确的替换对象。
第二,低价,可明显感知的低价。
这或许才是白牌生存的根本。
二、白牌和品牌的区别
白牌和品牌一字之差,为什么非要叫白牌?听起来,感觉很耻辱。你是品牌,我也有牌子;你做品牌,我也立了人设;你做宣传,我也在种草。凭什么你就是品牌,我就是白牌?难道就是因为品牌的知名度高一点?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问,白牌可以把价格打下来,品牌为什么卖那么贵?真的是智商税吗?
还真不是,品牌卖不到低价,是有道理的。
第一,品牌有更高的信任成本。
并不是说白牌就不需要建立信任,而是商业逻辑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成本完全不同。白牌以平替为交易基础,往往80%的品质+40%的低价就很好交付,这决定了白牌对获取“公众信任”的动机并不强。消费者也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反正这么便宜,还期待多高的品质,差不多就行。消费者买的是平替,而不是对白牌的信任。
但品牌则不然,消费者下单前,对品牌货的功能和品质预期是不打折扣的。胖东来茶叶超市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样的模式很多零售商都能操作。因为胖东来在老百姓心中建立了一种信任,他们相信胖东来的品质、相信胖东来对茶叶的等级把关、也相信胖东来的价格确实建立在极低的合理毛利之上,换言之人们信任胖东来,信任茶叶足够好、价格足够低。
很显然,这种信任不是轻易获得的。要赢得信任,首先是一贯的品质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所有有志于建立品牌的品牌,在品质方面都是绝不退缩的。但是,在价格倒逼之下,白牌往往难以坚守品质底线,尤其是在白牌生意对“信任”机制依赖不强的情况下。我相信“梅菜扣肉”事件中的制造商,必然也存了做一碗高品质梅菜扣肉的初心,奈何好肉都是有成本的,内卷的价格机制,也卷走了制造商最后的一丝品质坚守。
其次,信任还必须是大范围的。白牌有没有粉丝?肯定有,其实很多白牌的私域做的很好。但品牌不能只是私域信任,越大的品牌越需要公域信任。为此品牌要把更多的顾客请到工厂来参观,要聘请最顶尖的三方机构进行品质认证,要创造最好的产品赢得公开奖项,要持续获得社会意见领袖的赞誉,要随时接受专业机构或个人的质量监督,更要将值得信任的品牌信号在媒体上打出去……
最后,信任是建立在认错成本上的。网上有一条胖东来玉米召回事件的出圈新闻,有消费者反映一根玉米价格虚高,捅到了网上。胖东来不做任何推诿,诚恳道歉,撤架商品,全额退款。对品牌来说,每一次认错的代价都是巨大的,品牌越大代价越贵。品牌会放任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吗?当然不会!在胖东来关于玉米召回的公告中,也谈到了如何防范同类事情再次发生的制度和办法,其中,有关价格管理、价格审查的文件或流程多达七个、涉及不同岗位的责任人多达四位。所以,品牌其实不仅要为认错付出成本,实际上,为确保错误不再发生,还要持续支付管理和监督成本。
第二,品牌有更复杂的交易成本。
规模越大,覆盖的人群和市场越广,跨越的渠道或平台就越多,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交易结构,更高的交易成本。
白牌通常有明显的渠道或平台边界,比如零售商的自有商品是以零售商系统为边界,平台生态中的厂牌也是以该生态为边界。跨越任何一个渠道或平台,往往都意味着交易费用的增加。
经济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当物质交换只在一个村子里交换时,张三知道李四,李四信任张三,基本不存在渠道或交易成本。但是,当异地交易发生时,张三不知道他的客户在那里,客户也不一定信任张三,这时就需要中间商,同时可能还需要开店和广告,才能招徕客户,这时,交易费用就随着交易半径的扩大而扩大了。
设想一下,假设胖东来茶叶超市离开许昌,去其它地区开店,会有何不同?首先需要有创业精神的管理团队或加盟者,管理成本要上升;其次其它地区的消费者不一定知道和相信胖东来,要打开品牌知名度,建立信任,意味着流量费用和品牌费用上升;最后,在新的地区往往需要重建商务关系和供应物流系统,协同效率下降,隐性成本升高。
不仅线下如此,线上也是如此。做得好拼多多,价格往往支持不了抖音天猫;做得好抖音的直播运营,不一定可以在天猫的链接竞争中胜出。
也就是说,覆盖的平台越多,需要构建的运营能力就越多,需要响应的竞争要素也越多,需要照顾到的利益群体也越多,因而交易成本也就越高。
当然,超级品牌的规模效应有可能缩小交易成本的差距,但不会为零。总的来说,全渠道、大区域经营的品牌,在交易成本上要远高于单一渠道、单一平台运营的白牌。
再补充一下,品牌有没有可能也是单一渠道呢?当然有可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只要谋求更大人群、更大规模发展,多渠道、多场景、多交易方式是必不可缺的过程。
第三,品牌的创新成本更高。
白牌对创新的依赖性不高,往往只是对成熟产品进行模仿,甚至有时候模仿都不需要,拿着代工品牌的方案就能直接生产、销售,这里省掉的费用是巨大的。在平衡车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曾经拜访过一家平衡车的创业公司,他们当时就遭遇了代工厂搭便车的问题。早期平衡车,从研发到生产出来,每台成本不低于3000块,然而一旦产品下线,代工厂商借着成型的模具、电路、生产线、零配件供应商等,就可以很轻松的把成本降低到千元以下。
但品牌商必须要推陈出新,因为顾客需要买新产品,经销商需要卖新产品,为了抵御竞争也必须推陈出新。所以品牌商只有创新一条路。但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不仅是因为前期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高,还因为创新有后期失败成本。产品开发一旦失败,不仅前面的研发打了水漂,生产出来的商品还成了滞销库存,为生产所做的前期投资、物料准备和原材料采购也将付诸东流。
正是因为以上三种成本的存在,使得品牌和白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三、白牌为什么不可取
白牌帮消费者拉低了价格,让制造商找到了商品出口,但白牌的模式并不健康,白牌的生存也非常尴尬。
一方面,白牌无益于经济。
关于这一点,不做过多的论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思考几个问题就一目了然:
1)品牌白T,两三百一件,白牌一百块买一送一,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是增了还是减了?
2)品牌为了应对竞争,要不要降价?如果降价,双方的成本结构不对等,如果不降,生意可能会受影响。白牌在削平品牌的利润时,也削弱了品牌研发创新、生产再投入的潜力。
3)如果品牌商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被低价平替轻易击穿,那么品牌商尤其是新品牌还有多大耐心和动力来培育信任氛围?如果消费者普遍接受平替,如果品牌发现创新的结果是为他人做嫁衣,那么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如何维持?
4)如果所有工厂都以低价直接面向消费者,商业无限扁平,长产业链条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是否还存在?
另一方面,白牌个体经营艰难。
白牌看似风声水起,但事实上有苦自己知。我们看过很多行业的白牌,比如化妆品、宠物主粮、文具、服装等,其实白牌的红火周期都不长,只要想做大的,活得都不容易。
显而易见的原因有三个:消费者对白牌没有忠诚只对价格忠诚;消费者有追求时还是要回到品牌的怀抱;白牌之后还有白牌、内卷永不停歇。
如果进一步分析,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白牌总体上偏向于单一博弈模型,抗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较弱。
竞争力上高度依赖低价,当价格失效或更低价格出现时,缺少其它的防御手段,同时低利润也限制了产品创新、人群渠道破圈等等后续动作的开展;渠道上依赖单一平台,受到平台政策调整的影响极大;产品上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生命周期及跨品类经营受限;流量上,老客复购难保证,新客获客成本难降低。
总之,对白牌来说,今天的生意可能都是赚钱的,但明天的生意不知道在哪里。
那么,白牌的出路在哪里?这不仅是白牌的事情,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命题。白牌与品牌一字之差,白牌的出路只能是去白就品,坚定不移的做品牌。做品牌的关键,就是在价格之外,找到新的竞争焦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注:图片、参考资料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