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养生 >

为什么新品牌是普通人的时代机会(供给篇)

时间:2024-05-02 20:16:17|浏览:

总字数|5677字

阅读时间|约17分钟

总编辑|禹治水

各位好,本篇是禹治水公众号的第二篇原创文章。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正文。

在正式展开我们的爆品方法论之前,我们尽量聊清楚一个话题: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搞搞新品牌,可能会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时代机会。我们先从上游的供给端开始聊!(文章很长,建议点个在看或者收藏后观看)

图|生产线车间

//世界工厂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至今,中国已经慢慢成了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是个很有意思的称号。工厂嘛,感觉土土的,好像只能赚取一些代加工的辛苦钱,而且就算是辛苦钱,在合作后期还有可能被品牌方继续压榨,导致利润空间持续变小。但是当我们在工厂前面加上“世界”,变成“世界工厂”的时候,这个名字承载的意义就大有不同了。世界工厂,是众多品牌在生产供应体系里难以避开的那个选项。

为什么有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就不行?我们从两个维度展开讨论下。

//供给端人口红利的挑战与机会

制造业很多都是劳动密集产业,成本导向。人口多少,年龄分布都会对制造业的成本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结合当前背景,看下供给端人口红利的挑战与机会。

供给端关于人口的挑战

我们拿日本来举例子,看看人口对制造业的影响。日本NHK电视台在2016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团块世代》,团块世代专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在日本,“团块世代”被看作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是日本经济的脊梁。

日本的第一次的婴儿潮在1947-1949年,过了20年,这些人在日本的60-70年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让日本这个本身资源不是特别丰富,面积又不是特别大的国家,变成了当时的世界工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日本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模式。

而中国最大的一次婴儿潮在1965年-1974年期间,在此期间出生的人口接近2.6亿人。过了20年左右,这批婴儿潮下的国民人口开始真正助力到了我国80-90年代的制造业发展。80-90年代,除了招商外,国家围绕制造业,不管是税收政策,还是基础建设都做了巨大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品牌陆续把工厂迁移到了中国,经过10-20年的夯实,金融,物流,制造等各个领域的框架都逐渐成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在逐年加剧。人群的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服务业的丰富,年轻人在职业上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开滴滴或者做直播带来的收入,未必会比在产线上做工人的收入少,招工变得越来越困难,招工的工资也变得越来越高,2020年富士康在廊坊招工的时薪是25元,月薪大概是5000-6000。而同样这么多的工资在类似越南这样人口密集的东南亚国家,甚至可能招到两个工人。于是很多外资品牌开始陆续在东南亚建厂,比如最近将工厂迁往越南的三星。甚至,很多国内的工厂也陆续将部分分厂往东南亚迁移。

我们发现世界的制造中心经过一次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从60-70年代的日本,转移到了80-90年代的中国,现在部分制造业又开始慢慢往东南亚或南亚地区迁移。其实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婴儿潮时间不同,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婴儿潮的红利已经很难一直持续下去了,制造业开始面临人工成本变大的挑战。

供给端关于人口的机会

四年前,我刚刚从生鲜水果领域进入到了智能硬件领域,跨界跨的有些大,中间一度十分着急上火。拿一个当时我觉得比较挑战的事来举例子,工业设计这块我就一度很困惑。我是一个直男,东西只要满足我的基本需求,我就觉得挺好的,对产品设计层面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当你真的涉足到硬件这个领域,才会理解好的工业设计对于产品能否在众多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多么重要。但是好死不死,我对工业设计没什么基础,审美能力也往往停留在“”这个还行,那个也还行的“的阶段。所以我当时就问一些特别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在工业设计这方面,你觉得,像我这样的门外汉,还有机会吗?

我记得当时主要咨询的是沙建涛先生,以及刘力丹老师,二位除了是很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外,都在创业做自己的品牌,沙建涛先生是全格品牌的创始人,刘力丹女士是hoto品牌的创始人。他们设计的产品,简单来形容就是:用的时候,是很好用的产品,不用的时候,放在那里,安安静静地摆着,也会觉得赏心悦目。

图|全格收纳垃圾桶

图|HOTO小猴直柄电动螺丝刀

我觉得当时收集的答案至今对我而言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也分享给大家:不停地看好看的东西,用好的东西,感受好的东西。时间久了,可能你还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好看与不好看的标准,但是,你有了一个东西好看与不好看的直觉,其实也算是入门了。(道理是好的道理,但是由于自己的薪酬过于微薄,实践起来确实十分艰难。以及挖个坑,后面我们会就工业设计,访问几个大牛,然后把内容放在公众号里,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其实一样的道理,放在供应体系里也是成立的,前一阵子因为工作需要,对产品更基础领域的兴趣变得比较大,所以问了很多品牌商一些更基础的技术,比如充电,电路板,电机,电热,注塑工艺,屏幕显示,芯片模组,传感器什么的。我又问了一些大牛,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让我一下子变成制造圈的张无忌,练了几下就功力大成。大多数人给我的建议是:去工厂看看,去最好最优秀的工厂,就在那泡着,和老师傅们泡在一起,多给人递递烟,不懂就问,各个领域多泡泡,就有机会变成张无忌了。千万不要走马观花地看,其实意义不大。

我们换一个视角去看供给端关于人口的机会,不单纯从数量上的大小来看,而是从质量的提升来看。就会发现,经过了几十年的洗礼,我国在生产制造的诸多领域,其实积累了绝对数量的人才。他们深深扎根在各自的领域里,不停地做产品,看产品,感受好的产品,他们做模具,做结构,做电路,做工艺优化,做成本优化,提高产品标准。这些沉淀出来的人才是中国第一波婴儿潮留给时代的宝贵财富,他们是中国国内众多新品牌能够孕育出来的底气与福气。

我们以上的讨论主要还是在宏观层面上,围绕产业工人们在讨论,其实还有另一个微观视角是我们没有讨论的。那就是在更聚焦,围绕工厂的拥有者,也就是创一代们,讨论下这个时代里新品牌存在的机会。下面的视频里,是新浪财经对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的一段专访。

(非Wi-Fi环境下会耗费流量,请酌情观看)

中国制造业的一代创始人,他们是创一代或者说富一代,他们现在的年龄分布大概怎么样。

这个我们没有直接数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婴儿潮的时间来做个推测,中国的最大一批婴儿潮来自1965-1974年,这批婴儿潮有将近2.6亿的人口,这些人成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这些创一代以及富一代,现在多大年纪了呢?今年是2020年,这些人目前大概47-56岁了,平均年龄已经到了51岁左右,法律规定中国男人不得早于22岁结婚,我们假设他们在22-25岁结婚生子的话,那么他们孩子的平均年纪可能分布在26-29岁。创一代已经慢慢进入到一个培养接班人的阶段,而这些接班人大概都是什么年代的人呢,他们的接班人大多数是90前后的人。

90前后的接班人们需要证明自己,才有可能继承好上一代的企业,在制造业上超过自己父辈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有一定可能,但是对于那些做的特别扎实的制造行业,这种可能性基本很小。想要超过父辈就需要弯道超车,在父辈不懂的领域才有机会超过父辈。

对于那些家族产业已经品牌化的创二代们而言,如何做出更受年轻人欢迎,更加迎合这个时代的品牌,可能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对于那些家族产业,还处在代工阶段的创二代们,有没有机会在父辈的肩膀上,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长青的品牌,可能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这是从供给端的视角,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新品牌带来的第二个红利,创二代们需要通过新品牌,更好的证明自己,来继承发扬父辈们积累起来的优势。

//贸易规模

人口的多少可以决定人工成本的高低。但是贸易规模才是持续降本的必要条件,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所以我们接下来从贸易的规模来找一些挑战和机会。

贸易规模的挑战

在2019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导致了中美贸易战。2019年中美贸易数据全面下滑。1-12月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亿美元,下滑12.5%;进口1227亿美元,下滑20.9%。

宏观的数字是很难具象化的,我们可以从一艘拉豆子的轮船切入,管中窥豹,看下中美摩擦对于在这个贸易困局里生意人的巨大影响。这艘轮船的名字叫:飞马峰号。2019年北京时间6月19日,飞马峰号装载了价值1.5亿元的大豆从美国西雅图出发,前往中国,这艘大豆船在海上航行期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在加剧,这艘求生欲极强的大豆船也在开足马力,希望在赶在中美贸易战的关税波及到自己之前尽快完成这批货品的交付。北京时间7月6日12时01分,美国正式开始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也于同日对同等规模的美国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就在这个加税清单中,最终飞马峰号并没有跑赢时间。

以上只是贸易战的一个缩影,因为两个大国中间的贸易摩擦,中国本土的很多企业也并不好受,从供应的角度,那些从美国进口的原料是否需要超出正常备货要求进行囤积,从供给的角度,出口到北美的产品是否要适当缩减生产规模,从生产的角度,是否需要将工厂转移到哪些美国税收利好的国家,比如越南,甚至直接将美国当地售卖的产品,在当地生产?这些都是摆在很多工厂主面前赤裸裸的问题。

2020年开始的疫情,再次放大了世界贸易的冲突,在疫情之下,很多国家越来越封闭,倾向于保护本土的一些产业,传统的外贸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贸易规模里的机会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产品在不同品类中生产规模如何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2019年前三季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数量,金额以及增速。中国商务部关于这部分的增长有着这样一份解读: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加快升级,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25万亿元,增长4.7%,占出口总额的5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7万亿元,增长2.6%,占出口总额的28.6%。其中,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分别增长55.6%、26.4%和17.3%,集成电路、电动机及发电机、计算机出口价格分别增长31.5%、3.2%和5.2%。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强劲,集成电路、光伏、通讯、电力、医疗器械等出口快于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超1.5倍。服装、纺织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42万亿元,增长6.2%,占出口总额的19.4%。

类似服饰和纺织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占了出口总额的19.4%,更多的是类似机电产品这样的电器,以及太阳能电池,电动机以及发动机,计算机,手机这样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根据韩国电子信息通信产业振兴院(KEA)7月30日发布的《全球电子产业主要国家生产动向分析报告》显示:在全球电子产业的占比排名中,中国占37.2%位居第一,美国为12.6%位居第二,韩国8.8%排在第三位。在全球的高端制造业格局里,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排在了世界第一。

中国的很多产业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这个并不光是一个简单的一个规模上对祖国增光的事,因为制造产业间是相互有联动的,各种产业巨大的规模效应,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根本没办法避开中国。因为制造业降成本的过程,以及工艺提升的过程,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巨大的生产规模。巨大的生产规模可以再次压缩周边产业,例如一些配套零部件的成本,反复生产过程中能提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良品率,这个过程反复循环,最后就会导向一个结果:一个区域,对于特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在海量的规模下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这就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在全球很多产业中,都能牢牢占据第一的最大原因。从中国制造业规模的全球占比来看,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5584.04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7.02%,是美国的1.64倍。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22个制造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基本金属等产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30%,钢铁、铜、水泥、化肥、化纤、发电量、造船、汽车、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数百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都有能力,也有规模,做出符合国人需求的好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已经被全球市场验证了很多年。

再往前看下,《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这个纲领中:

中国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领域,提出了宏大的构想,并且在2016年8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未来在各个领域里,有效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本来就是写在国家未来的战略里的。所以在第一点,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很多行业的世界占比来看,中国已经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并且在未来来看,会做的越来越好。

中国就是一个新品牌发育的巨大宝库,在中国,新的品牌可以找到无数把产品做得又好又快又低成本实现的供应链,来实现自己对于产品的创意和想法。

也因为世界贸易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慢慢准备把外需转化成内需,将外贸转化成内贸,将工厂品牌化,寻找开拓新品牌的机会。

事实上,现在国内市面上的任何一个生活消费品的领域,因为有着更加强大,且有充足理由做内贸的强大供应链的支持,确实都有重做一次的机会。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资格参与其中,但是这个机会是有窗口期的,大概也就是3-5年的时间。如何把握好这个窗口期的机会做一些新品牌,甚至获得财富增长的新机会,值得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直持续思考。

往期推荐

01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