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文档描述】
1、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2025年近期目标2035年远期目标122.3 区域协同按照“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招商引资、旅游援疆等项目,助力一师八团快速发展。
以八团主导产业、培育产业为重点,借助台州市的科研技术,由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牵线,以市场主体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在八团建立科技工作站,设立相应的信息、研发平台,为产业升级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障生态安全、修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同时可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如旅游产业等。
以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为目标,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抓住对口援疆机遇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八团(塔门镇)位于服务半径为“1小时交通圈”的阿拉尔市区城镇圈,距离阿拉尔市约公里。
应积极加强与阿拉尔市的联系,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八团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建立团场和地区之间的。
2、3.4 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构建“两屏一区,七廊多绿芯”生态安全格局两屏北部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屏障、南部小秦岭-崤山-燕子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
多绿芯一区七廊中部水土保持与田园生态区。
双桥河、十二里河、枣乡河、阳平河、沙河、弘农涧河、好阳河等7条一级黄河支流滨水廊道。
包括6处自然保护地、窄口水库、白虎潭水库、卫家磨水库、金水湖公园、樱花园等重要生态保育节点。
3.4 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共划定6处自然保护地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省灵宝汉山省级森林公园河南省灵宝佛山省级森林公园河南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河南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确保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的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自然生态支撑。
3.4 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照规划期内森林覆盖率目标,有序安排年度造林绿化任务。
强化水资源底线约束,加强水资源保障,优化用水结构与节约用。
3、道产业发展轴环湾海洋经济发展轴湛茂城镇协调发展轴城镇功能拓展带2.3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和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廉江北部及高桥、车板、营仔、良垌的近海红树林保护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行最严格的管控,除规定外原则上禁止占用。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理念,结合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和城乡空间格局,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有序发展,提升空间支撑能力。
1303展现山海相融的生态魅力画卷3.1 科学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3.2 构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3.3 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分布图3.1 科学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廉江市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方案,划定自然保护地11个,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
3个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湛江廉江根竹嶂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湛江廉江河唇山祖嶂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公园湛江廉江大岭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湛江廉。
4、列,打造职住平衡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238城市功能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市区产业、旅游和社会服务等专项功能的疏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服务中心3.4 打造“高效”的农业空间 集聚提升型: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城郊融合型:应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
特色保护型: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提升村庄产业发展活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利用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搬迁撤并型:需从自身实施条件出发,以保障农民生计与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通过实施城乡增减挂钩、村庄拆迁归并、引进扶贫产业等形式,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条件。
以分级为抓手,约束村庄发展规模,提升集约度以分类为抓手,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宜居度集聚提升型 75 个城郊融合型 21 个特色保护型 19 个搬迁撤并型 8 个36 个中心村87 个基层村 3.5 建设“新。
5、粮食安全目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依托蓝天芝麻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综合农业。
识别农业空间本底资源特征,形成差异化农业发展方式和人口城镇化方式。
建设和谐安全、特色鲜明的宜居城市。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空间相融合,打造文化多元、特色彰显、形态合理的魅力平舆。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打造高效安全的韧性城市。
建立系统连通的蓝绿秀美本底产业发展建设创新驱动的多元功能体系农业提质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农村格局精致营城打造特色彰显的人本城市03全域统筹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3.1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3.2 统筹“三区三线”划定3.1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核两轴,一区两廊一核:围绕中心城区及周边辛店乡、通用机场,建设平舆县经济发展核心,打造县域人口集聚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
两轴:以S218为南北向的县域发展轴线,以G328西段和S330为东西向的县域发展轴线。
一区:现代农业发展区。
两廊:加强洪河、汝河两处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的保护与建设,打造全县重要的生态平衡、水源涵养区域,形成县域生态安全格局骨架。
3.2 统筹“三区三线”划定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
6、乡村环境质量第三章 保障农业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第四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1 营造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4.2 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和战略储备4.3 保护利用林业资源4.4 实施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18第四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1 营造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 构筑“一屏、三带、一核、多节点、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 发挥生态资源价值,践行“两山”理论三 4.2 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和战略储备 n 守住水资源上限n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n 优化调整用水结构n 合理确定森林资源保护目标4.3 保护利用林业资源n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n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4.4 实施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n 实施森林改造与质量提升。
n 推进重要生态廊道和网络构建。
n 加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n 推进农业空间生态建设。
第四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五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支撑新型城镇化5.1 构建贯通融合的城乡发展格局 5.2 建立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网络5.3 强化集约高效的用地开发管控5.1 构建贯通融合的城乡发展格局打造“一主一副三轴三区”的县域城乡。
7、控要求。
-13-凭祥市村庄布局规划图2.3 构建全域农业发展格局2.4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14-平而河、凭祥河、板灵河生态廊道三廊三廊四四区区西北水源涵养生态片区、东北部山林生态片区、大青山生态功能区、南部生态功能区构建“三廊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凭祥市生态安全格局图-15-2.4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修复维护生态系统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统筹国土空间科学利用,推动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森林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通过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水源林保护,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水源涵养能力。
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及对临时用地进行整治改造。
矿山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治理推进石漠化治理和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治理城镇综合配套组团产业发展组团跨境贸易组团平而口岸叫隘边贸点浦寨弄怀油隘边贸点友谊关口岸2.5 构建全域城镇空间格局两轴两轴城镇发展轴、沿边经济发展轴以凭祥中心城区为城镇发展核心,。
8、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通过对外交通联系轴,向西与商丘一体发展,县域内与各乡镇构建一个功能复合、地域联合小型城市。
一心西接商丘东联夏邑的东西向区域城镇发展轴,联系南北重点镇、并复合中心干渠生态功能的县域城镇发展轴。
两轴两个重点镇,分别为北部利民镇,南部的杜集镇。
两个特色镇,分别是稍岗镇和站集镇。
四镇在高速、铁路、水运、公路基础上,连接中心城区、两个重点镇、两个特色镇、21个一般乡镇和县域居民点,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网络连多点结合虞城县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传承和村庄人居环境改造等情况,将虞城县村庄划分五种类型。
2.5 建设集约高效城镇空间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对位于虞城中心城区及外围500米范围内、镇区及外围500米范围内村庄,按照县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形成城镇社区。
对于中心村,要按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产区域性服务中心安排公共服务设施。
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具有较大人口规模,拥有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或特色企业的村庄,除对村庄环境、基础设施整治以外,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特色产业。
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
9、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和控制建设项目选址,切实做到能用非耕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严控城镇扩展占用优质耕地。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严格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优质高效,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2 特色农业体系 毕节市七星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紧紧围绕刺梨、烤烟、高粱、茶叶、蔬菜、辣椒、中药材、食用菌8大特色优势产业,蛋鸡、生猪、牛羊等畜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引进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多处,打造循环农业示范点7个。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大力实施“农业+”。
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推动农特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
3.3 农业空间格局 毕节市七星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农业空间规划图以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为发展轴,优化全区农业空间布局【持续推动】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10、域均衡公共服务供水327.3 建设安全韧性基础设施网络八团供水由水厂沿团内主要道路敷设区域供水管道,并为沿线连队统一供水。
排水八团现有在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排碱渠。
现状市政排水管道老旧,需要对其更新改造。
通信规划结合邮政局建设一台装机容量6000部的交换机,同时结合电信线路完善镇区的网络线路。
供电现 状 110kV 变 电 站 位 于 阿 塔 公 路 北 侧,现 状 容 量 为215+18MVA,供电负荷约为25MW。
燃气目前,八团团部已通天然气,团部现有一座天然气门站预测至2035年,团域天然气用量为98.4万立方米/年。
供热规划于镇区西南侧新建一处集中供热站,并配套管网,满足供热要求。
环卫规划以上门收集、转运站转运为主的收运方式。
由环卫工人上门收集,运至垃圾转运站,再由垃圾转运站压缩转运到垃圾处理场。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镇区布置气象监测站点,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337.3 建设安全韧性基础设施网络团域建筑物按照地震基本烈度6度进行抗震设计。
规划八团防洪为20年一遇标准设计,50年一遇标准校核。
新增防洪堤15,排洪渠2规划结合行政中心建设人防指挥。
11、路新建平舆县通用机场。
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打造豫东南通航产业发展引擎。
“2航道4港口”的内河水运体系。
规划小洪河和汝河通航,建成4个港口作业区。
新建南驻阜高铁、濮潢铁路,构建“一横一纵”铁路通道。
“中心放射状”公路网体系,优化升级对外道路联系。
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图例7.2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县级、乡镇(街道)、村庄(社区)三级全域全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30分钟-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不同尺度的城乡生活圈。
县级公共服务中心30分钟城镇生活圈 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村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形成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基本服务设施10分钟或5分钟步行可达。
村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县级公共服务中心7.3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文物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挚国故城,车舆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层面统筹各乡镇(街道)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
12、路与交通设施用地998.91.公顷,占比17.45%;公用设施用地161.20公顷,占比2.82%;绿地与广场用地371.79公顷,占比6.49%。
居住用地:规划至2035年,七星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2万人,规划居住用地2134.02公顷,人均居住用地29.64平方米,规划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3040%。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教育用地:规划教育用地513.67公顷,占比8.97%,人均用地7.13平方米。
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布局组团化、集群化发展。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90.13公顷,占比1.57%,人均用地1.25平方米。
推动市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支持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8.3 构建外联内畅的城市交通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毕节市七星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畅通对外通道,构建符合山地城市、组团式布局的城市客运货运系统,统筹布局城市道路网络、交通设施,步行交通等系统,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倡导慢行交通,建成适应毕节“三区一城”一体化发展要求,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完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