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剧团发展播报
编辑
云霄潮剧团自1981年10月始,剧团创作剧目《宝镜篇》、《易婚记》、《断鸿曲》、《泪洒秦淮》、《围城记》、《冒官记》连续参加省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二十届戏剧调演并获奖,成为全省同类剧团中的佼佼者。
历年来,剧团创作大量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剧目,其中《菱花传》、《左良玉》等剧目历经三十余年仍盛演不衰;《太子登基》、《曲判记》、《狄青会姑》、《百花挂帅》等,都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保留剧目。在闽南、粤东,以及新加坡、香港等海外地区,有较高的声誉。
剧团通过自身建设与完善,愈发广受观众欢迎,在激烈的演出市场竞争中日益凸显优势,并连续8年出国、出境演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开漳圣地云霄县由此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福建潮剧也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还应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演出。 [1]
剧团演员有汤巧艺,汤挺峰,何凤英,杨少云,陈荫花,张丽蓉等。近几年,剧团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新演员,如方珠凤,方小虾,汤艺勇,等。
近年,剧团加大新剧创作力度,编导了如《真假公主》《巡按报恩》《金银锁》《陆文龙》《帝后春秋》《茶女皇后》等一大批优秀剧目。2015年,剧团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大型潮剧《开漳序曲》在漳州上演后,获得众多好评。
潮剧艺术播报
编辑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1]
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1]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1]
音乐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1]
表演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1]
舞台
潮剧的舞台特色,古代的文献透露了最早的信息。明嘉靖年间的《荔镜记》中,每出都有插图,可以看到有建筑物的格局,有点缀的花草木石,有应用的大小道具,桌椅的使用和位置比较固定,屏风的装置规格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舞台从六柱扩大到九柱、十二柱,台面竹帘改为彩绣,而且以潮绣工艺图案为装饰。后又出现布画幕景,按剧情变化卷放宫殿、闺阁、厅堂、街道、家室、山水等透视的图景。有的还装置水场、火场、战场等机关活景。吸取话剧的模式,采用硬景片装置,一戏一景,注重写实。随着科技进步,舞台又进一步发展幻灯、投影、激光、移动等,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 [1]
服饰
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建国后,潮剧服饰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元素。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 “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
潮剧是吸纳性很强的剧种,其艺术特色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丰富。今天的创新,也许就是明天的特色。 [1]
剧目集锦
该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有《宝镜篇》、《易婚记》、《断鸿曲》、《泪洒秦淮》、《围城记》、《冒官记》、《菱花传》、《左良玉》、《太子登基》、《曲判记》、《狄青会姑》、《百花挂帅》、《三打王英》等。
2004年开始,该团连续8年出国、出境演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闽南、粤东,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地,有较高的声誉。云霄县由此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福建潮剧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应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演出。 [2]
历史沿革播报
编辑
云霄潮剧团 [3]
云霄县潮剧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潮剧戏班“老振笙馨”,“老乐天馨”。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戏剧改革筹委会,以两个旧戏班为基础组成“云霄县潮剧团”。1957年后,改为地方国营云霄潮剧团。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出了指导员和团长,加强对剧团的领导,1960年,为培养接班人,剧团自筹资金,招收了20多名学员,办了县戏曲表演培训班。当时,连团带班人员在内,全团人数达103人,并常年活跃在广东潮汕与福建闽南、闽西一带,影响较大,得到观众的好评。
“文革”,剧团被解散,不少老艺人被迫改行,剧团改为县文宣队。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2月,重新恢复云霄县潮剧团建制,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81年,剧团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艺术设备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自此,剧团多次在省级戏曲调?会演中获奖。1991年5月2日,剧团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区青蓝管理区演出时,因台下群众燃放鞭炮引起火灾殃及舞台,当时,剧团为首先疏散观众,抢救伤员,致使放在舞台上的剧团全部财产被烧一空。剧团的舍团救人的精神引起当地群众赞扬,诸多报纸电台都广为报道,高度评价。事后剧团依靠政府的补助、兄弟剧团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很快恢复生机,重新出演。
云霄县潮剧团对漳州潮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该团连续6届参加福建省戏曲调演并获多项奖,这在县级剧团当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该团的创作力量也比较厚实,全团人员57人,曾得过省级以上奖励的有12人,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人员13人,有全国剧协会员1人,省剧协会员9人,有得过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演员1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