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典籍里的佛山第十九期
烟桥村航拍图 梁平 摄
何氏六世祖祠 黄佩莹 摄
何根贵展示楹联墨宝 黄佩莹 摄
国事榕下的正道讲座 黄佩莹 摄
烟桥村 九江镇烟南村委会供图
出品 佛山记者站
策划/统筹 谢红
文/图 欧阳志强 黄佩莹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下辖烟桥村村民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历经500多年风雨洗礼,烟桥村新旧建筑夹杂,既保留了古村淳朴原貌,又有着现代风格。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群,规划严整、肌理尚存。行走深巷,岭南水乡烟火气宁静地隐匿于繁闹都市中。
烟桥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可谓是人才辈出,名人荟萃。据史料记载,清代烟桥村出过多个进士和举人,秀才、武生更是多不胜举。村中有这样一副对联正说明此,即:“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建村五百余年,诞生多位进士和举人
据史料记载,烟桥村的祖先本在中原,为避战乱,经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到佛山南海九江镇石龙村,后迁到此处,正式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地理位置形状和村庄布局如一展翅飞燕而得名为“燕桥”,旧称燕桥村。
为何又改名烟桥呢?据村里老人介绍,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代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
走进古村,四周河涌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古村历来人杰地灵,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烟桥村首位进士何文绮对村落影响深远。他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正五品官)。他参与策划三元里抗英、九江桑园围决堤救灾,被光绪皇帝封为“郡国乡贤”。
晚年回乡,何文绮教导朱九江读书为人,后来朱九江中进士为官,晚年返乡教书,也是受何文绮的影响。在朱九江的学生中有康有为等名人,康有为的治学之路也是沿着朱九江的路径。
据族谱记载,何文绮当官告假回乡及后来辞官回乡的多年间,风义乡里、敦教乡人、造福桑梓。首先,他捐资倡建堤围、办义仓、抚孤济贫,又倡议殷富大户乐助捐出数百金成立粮务公项,置产业收息,每年三月,先由粮务公项垫立当年银米,年底再收还,为乡民排忧解难,深得乡民爱戴。其次,他出钱出力主持编修族谱,重建、维修祖祠,申建“节孝”牌坊,修建“方严书舍”,敦品励学,亲力撰写“何氏六世祖祠”楹联、“敦叙堂家训”“一经堂家训”敦教乡人。除此以外,他敦睦乡邻,当时粤俗械斗成风,他多次劝退平息乡邻争斗,使烟桥成为民风淳朴的乡村。
何文绮不仅其人物故事流传一方,其“知廉耻、行正道”的信念也已深入烟桥村村人的骨髓,乡贤遗风延续至今。烟桥村族谱中记载着“若夫在家不孝,出仕不忠、交友不信、处世不义,本实先拨,才艺虽多,亦不足观矣”,告诫族人如果做人不孝不忠不信不义,那么即使才艺再多也没有用,以此勉励子孙后代、子孙后裔堂堂正正做人,知廉耻、行正道。
正道正事正人,励学敦行之风源远流长
村民何忠鹰告诉记者,何文绮的二哥何蕴斯是澳门侨乡,与大哥何文綵都是中医,与父亲何且平在澳门经营药材买卖的家族生意——澳门百和堂。
百和堂的买卖收益按分红的形式分三份,即家族三兄弟各占一份。丈夫因为较早去世,程氏无儿无女。程氏因此而有固定的收入。
何蕴斯去世后的四十年间,其妻子程氏慷慨解囊,通过赈灾救济、捐助寒门学子等的方式将所得钱财尽数捐出。直至程氏去世后,后人发现一向物质富裕的何程氏没有留下任何钱财。何程氏在世期间一直流传着两句话,一是“烟桥人,没有人会挨饿”。二是“村民有难必助之”。
此后,何文绮大哥何文綵之子何如騵十四岁时到澳门接管家族药店百和堂,十七岁时解散百和堂,并将百和堂的医用设备全部捐赠给澳门的镜湖医院。
何忠鹰回忆,“一个十六七岁的后生仔在澳门有这样的号召力,越舍越得。”何如騵善经营随后开创“一经堂”,后又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地经商。何如騵在外闯下一片天地后,不忘故里,返乡捐资,重建故里祖祠,扶弱济贫,“烟桥村至河清、璜矶和西樵的石板路及村内石巷皆其捐建。”
烟桥村民口口相传的“一入烟桥,必行正道”,正是烟桥先辈们励学敦行之风传承的最好印证。记者了解到,烟桥正道处于烟桥村东西轴线上,是进入村子的必经之路。咸丰年间,何如騵(又称牧野公)特意回到家乡,把当时的土路全部铺上了青石板,并建起了麻石门楼,请人题写了“烟桥正道”四个大字。此举是牧野公总结自己的大半生,认为一个人只有走正道,他的生意才会持久,借此警示村中后人坚守正道、恪守本分。
据“乐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何根贵介绍,由“烟桥正道”引伸出的“正道文化”深深植根于乡土,激励着烟桥后人“行正道、干正事、做正人”。为弘扬这一品格,“正道成人礼”自2015年起在村中举办,旨在把正道精神和求知奋进的新时代品格传承给莘莘学子,成为了九江镇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此后百年间,村中后代不断从“烟桥正道”走过,出了不少杰出人才。记者了解到,在烟桥村名人馆内有烟桥名人(乡贤)榜,榜上记录的何文绮,何翀,何宗玉、何君泰等22人都是烟桥走出去的名人,也有不少烟桥乡贤虽未在榜上,但如同祖辈同样对家乡尽心出力。
青砖灰雕兰桂坊,一树成林榕怀国事
正所谓“一树成林风景好,榕怀国事志气高”。每当大家走进烟桥村口,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一树成林”景点。如今,大榕树已经由一棵变成十棵了,人们称它为“国事榕”。
之所以叫“国事榕”,是因为智慧的村民仿效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心怀正道”,每当有国家大事发生,村民都把榕树的分枝或气根引种到地上,让其再育出一棵新树来。如今已引种下十棵树,形成了今天“一树成林”的奇特景观。
在和村民闲聊的过程,你会发现村民会亲切地称呼这棵大榕树为“树祖公”,而10棵子榕树在村民的眼中会认为是好兆头,寓意“十全十美”,这充分体现了烟桥村民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同时,“一树成林”的榕树在烟桥古村,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而在烟桥前头,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祠堂,叫何氏六世祖祠。村里原本有六座祠堂,可惜除何氏六世祖祠外,其余5座都消散在历史长河里。六世祖祠重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现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风霜后,昔日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
香港的兰桂坊显现都市的繁华,在烟桥村也有“兰桂坊”。据介绍,烟桥村“兰桂坊”的主人是当年港澳商界的风云人物,所以也有人说,香港的“兰桂坊”名字由烟桥村引用过去。与香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兰桂坊相比,烟桥兰桂坊有着典型的清代岭南建筑风格。青砖墙上的砖雕、灰雕保存良好。窗框用麻石砌成,窗篷带有西洋建筑风格。虽经风雨洗礼,但是花纹图案仍能清晰看到,色彩艳丽,这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工艺和大自然对烟桥村的眷顾。
古村活化成效显著,拟打造新的文旅地标
记者在“烟桥正道”牌坊,偶遇一班结伴出行的广州、香港游客。张伯是烟南人,定居广州,他说,他现在退休好多年了,经常带朋友来游玩烟桥村。“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古色古香,尤其是花岗岩石板铺砌的巷道,所以每次回家乡,我都会邀请朋友一起来走一走烟桥。”
记者了解到,2012年起,九江镇开始正式启动对烟桥古村的活化工作。2014年11月,烟桥古村被列为佛山市首批开展活化升级的古村落。九江镇将烟桥古村活化工程纳入2015年度全镇城市升级重点项目之一,镇村联动着力打造成为九江乃至全市古村活化的示范典型。
镇村对烟桥古村活化建设投入了800多万元完成了21个项目,包括复建古木桥,修建村史馆、名人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晚香园公园修复工程,村口炮楼重建工程,新建停车场2个,入村口购物中心建设工程,村前四口池塘清淤工程,村前道路及花岗岩铺砌工程,图书室建设工程,村内公交车站候车亭,铺砌旗杆甲石工程,烟桥正道古化装饰工程,兰桂坊古屋修缮工程,烟桥入口浮雕牌坊建设工程等等。
近几年镇村投入300万元用于开展烟桥正道古装装饰二期工程、何晃钊故居修葺工程、文化楼建设工程等,着力挖掘、提炼和传承烟桥古村的爱国精神、正道文化、龙舟文化和孝德文化,古村村貌环境明显提升,历史古韵和文化气息更加彰显。
随着活化升级的着实推进,烟桥古村越来越呈现宜居宜游的历史与现代和谐交融的休闲环境和人文风情,2012年成功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2015年获评“佛山市十大最美乡村”,同年录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旌表节孝牌坊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获评南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获评首批佛山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古村名声远播,游客络绎不绝。
水道美化工程是烟桥村近年升级蝶变的重要抓手,也是烟桥古村活化升级的创新举措之一。通过修复沿途生态水杉,石山园林造景,充分利用古村历史及打造竹基环村水道,河涌清澈,独具特色的烟桥古村与岸边连绵的景观带相映成趣,一步一景,处处如画。
未来,烟南村烟桥村着力挖掘、提炼和传承烟桥古村的爱国精神、正道文化、龙舟文化和孝德文化,提升古村村貌,历史古韵和文化气息。同时将以烟南环村水道美化项目作为切入口,将村内文旅、文化、渔业、环境等热点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烟南旧小学”成为烟南村新的文旅地标.通过科学规划、优化活化,成为烟南烟桥古村集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休闲培训于一体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