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边陲,位于长江之南清江流域中游,八百里清江源出于此,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气候湿润,四季清新,享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等美誉。
驱车行驶在山间道路上,只见路边的山坡上大片的烟田连绵起伏,颇为壮观。田间机耕路平顺通达,供水管网纵横交错。正是烟叶收获的季节,烟农们将烟叶采下打捆,扛到路边的农用车上,满载的农用车便沿着山路蛇行而下,向烘烤工厂驶去。
近年来,湖北省以“工业反哺农业”为指导,以规模化种植为前提,以减工降本为主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生产组织方式,以维护烟农利益为重点,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之路。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说:“烟叶生产在湖北山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烟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亮点。”
三大难题待解,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必然选择
湖北有着380多年的烟叶种植历史,独特的生态优势、多样的山区气候给湖北种植多类型烟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烟叶品类居全国之首。由于烟草专卖,烟叶收购价格也一直保持稳中有升,因此也成为广大烟农尤其是贫困山区烟农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推进,潜在的危机却悄然侵袭着烟草行业。
在哪种烟?土地是烟叶生产的基本要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烟叶种植布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富裕地区不种了,因为发展高效农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必然选择,老烟区出现了“种烟能致富,富了不种烟”的趋势,种烟区域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平原地区不种了,平原地区的土地经过流转,更适合在其他农业生产方面发展规模经营,种烟土地因此由平原地区向土地和基础条件都很差的半山区、山区转移;生产条件好的烟区不种了,为改善生产条件,烟草部门投资实施了烟水工程、烟路建设,一些烟区却出现“路进烟退、水进烟退”现象,甚至是“设施建到哪儿,哪儿就不种烟”。
谁来种烟?烟农是烟叶生产的首要因素,而近年来,种烟农户出现了明显减少趋势。比较效益下降,农民不愿种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生产资料和用工价格的持续上涨,种烟的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在不少地区,种烟不如种茶,种烟不如种花,种烟不如种菜,农民种烟积极性下降;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想种。新生代农民大量向城镇转移,即使留在农村也不愿意重复父辈的生产生活,烟农结构性矛盾突出,青壮年烟农逐年减少;生产技术要求高,更新快,老年人学不会。目前从事烟叶种植的以留守老人居多,他们长期从事粗放式生产,凭经验种植,接受新技术比较困难,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怎么种烟?依靠老办法行不通,老经验不管用。单家独户种植随意性较强,粗放式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产量质量难保证,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难以实现,用工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等,烟农收益低。
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三大矛盾突出,三大难题待解。湖北省烟草专卖局的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针对种烟区域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和山区转移的趋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山区的烟水、烟路建设,为烟农改善种植条件;在烟区积极帮助和扶持烟农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培植种烟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开展技术服务,提高种烟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种烟效益,增加烟农收入;综合运用现代设施、现代管理手段,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烟农,从而稳定规模,提升品质。
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告诉记者:“根本的出路就在于以工业反哺农业为指导思想,高水平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让烟农愿意种烟,轻松种烟,放心种烟。”
山区土地整理,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规模种植
湖北烟区所在的恩施州、宜昌市、襄阳市、十堰市以及神农架林区多为山地,地貌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率、连片种植率、机械化作业率低,是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现实难题,烟区土地整理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2008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在部分烟区开展了土地整理试点,寻求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规模化种植,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恩施州成为最早的试点之一。
望城坡,位于恩施市西北郊的望城村,海拔约1100米,恩施州烟草专卖局的“清江源”科技园区坐落在此。在开展土地整理之前,望城坡不通公路,而望城村的土地状况更是恶劣,烟草部门经过勘察,对该村土地状况总结为“地势悬殊,高低错落;地形切割,耕地分散;地块破碎,连片受限;户户小块,田埂阻断;岩石嵌入,异物障碍;机械操作,望地兴叹”,农民人均收入一直不足千元。
2008年1月2日,是一个改变望城村面貌的日子。这一天,恩施州烟草专卖局与恩施州政府共同签订望城坡现代烟草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发协议,恩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春风首先吹进了这个小山村。
今年已经74岁的艾名炎原来是恩施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熟悉恩施市的沟沟坎坎,因而成为烟田土地整理的总设计师。“为了实现机械化和提高规模化程度,根据现有耕地中存在的坡度大小和田内障碍物多少的情况,将耕地整理难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实施中以轻度为主,兼顾中度,控制重度,保证规划科学、分类治理、重点实施。”艾名炎向记者介绍说。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以满足机械化操作和提高连片度为基本目标,采取“四宜”标准,即宜平则平,对地势基本平坦的田块,挖高填低降坡,使之成为平整方格化的平整地块;宜坡则坡,对自然缓坡地带不宜整理成大片平地的,则依缓坡顺势整理,整理后的田块坡度小于15度,可以满足机械沿坡操作;宜台则台,坡度约在15度~20度的地带,难以整理成大片平地或缓坡地,则可以将地块划分为若干平整的台状地块,成为台地单元,砌坎后每台地单元内成为平整或缓坡状,适宜机械操作;宜梯则梯,对坡度在20度~25度的地块,通过修筑石梯埂或土梯埂,整理成水平梯面或缓坡梯面,使其适宜中、小型机械操作。
土地整理的同时,道路、水利建设也相应配套完成。几个月后,望城坡的面貌变了,平坦的机耕路、纵横交错的沟渠、先进的育苗大棚……一座以烟叶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拔地而起,现代烟草农业之花在武陵深山绽放。
土地的经营权益是农民的根本利益,经过整理后的土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面积、位置、地力,以及相关地上附着物的经济利益,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后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他们确立了“政策公开,尊重意愿,合理补偿,登记确认,同增同减,共享发展”的“六处维农”方针,在土地整理之前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明确整理区土地权属依照法律法规其耕地林地分别为村内农民承包经营使用,公开征求权利人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对整理时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一定的合理补偿;整理前对土地进行登记确认,整理后进行变更登记,明确新的权属,颁发新的经营权证。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的修复、土壤的改良也同时进行,成为湖北烟区土地整理的一大特色。烟区采取多点取样方式检测土壤结构与肥力,制定不同地块配方施肥方案,有效解决了当年地力恢复问题,实现了土地整理完毕即可种植烟叶、烟农当年即有收益的良好效果。
望城村土地整理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烟区的土地整理工作。通过四年多的探索,恩施州已完成土地整理5.8万亩。土地整理呈现四大好处: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率。望城村在土地整理以前,由于岩冠面积比例太大,土地利用率不足40%,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利川市的汪营、柏杨基地单元,整理前共有大小不规则田块1047块,每块平均3.5亩。整理后有整齐田块185块,平均20亩一块,绝大多数田块可进行大中型机械作业。
耕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山坝区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增幅可达5%,喀斯特、石漠化地带通过整理后耕地增幅则更加突出,恩施市城郊基地单元整理后耕地有效面积增加了30%左右。
推动了土地流转步伐,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奠定了基础。各地在土地整理完成以后,土地开始向种烟大户流转、集中,规模化生产开始出现。利川市柏杨和汪营两个基地单元通过村委会和烟农专业合作社协调土地流转近4000亩,种烟大户开始进入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区域,成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主力军。
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整理的同时,进行了机耕路、人行道以及排灌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了烟区灌溉及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省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恩施州烟草专卖局局长黄树立说:“土地经营是农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对烟区土地的全面系统整理,并通过培肥地力,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面貌,让农民世代受益,共同享受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同时更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12年7月9日,湖北省副省长赵斌来到恩施考察工作,对恩施市科学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恩施的现代烟草农业能走在武陵山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目前,湖北省烟草部门已完成土地整理面积8.8万亩,100亩以上的连片烟田面积达到74.6%,1000亩以上的连片烟田面积达10%。2012年2月3日,全国部分产区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座谈会在恩施州召开,高度肯定湖北及恩施州土地整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推进山区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支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根本途径。
烟水配套工程,引领山乡跨进新时代
“过去,我们这里涝时洪水泛滥,旱时水贵如油,如今,有了烟水配套设施,终于可以旱涝保收了,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人畜饮水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说起山村的变化,宜昌市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强喜上眉梢。
和平村的变化,是湖北山区实施烟水综合配套工程的一个缩影。在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山区喀斯特地貌不保水的特点,湖北烟草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按照“依托水源建水池,围绕烟田建管网”的思路,重点实施以水源工程、大中型水池、管网、沟渠为主的烟田水利综合配套设施,解决了烟区生产和村民生活用水难题。
崔坝镇鸦鹊水村缺水在恩施也是出了名的,当地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走到鸦鹊水,真是活见鬼,吃碗苞谷饭,没得漱口水。”村子里每一家的屋檐下,几乎都有一个大石缸,下雨时可以接蓄从屋檐上流下的雨水,用来洗洗涮涮。鸦鹊水村是烟叶大村,全村有900亩烟田,382户烟农,要是旱上个七八天,就只能到一两公里以外的河沟里去挑水。实施烟水工程以后,由烟草部门投资为鸦鹊水村找到了水源,修建了9个蓄水池,库容量5600立方米,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
如今的鸦鹊水村,一口口蓄水池清澈见底,一条条输水管网纵横交错,烟农来到烟田旁边一扭阀门,水就直接流入烟田。当地2011年5月份遇到持续的旱情,靠着这9个蓄水池,不但900亩烟田安然无恙,人畜饮水也有了保障。于是有人又编了一首顺口溜:“现在的鸦鹊水,生活真是美。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自来水。”
几年来,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烟草部门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建设烟水工程,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说:“恩施州将烟草作为山区扶贫的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整合各渠道资金,重点加强烟水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从2005年至2011年,湖北烟草累计投入资金23.5亿元,实施烟叶基础设施项目21万个,实现烟水配套面积186万亩,集约化烘烤面积48万亩,机耕路受益面积62万亩,机械化作业面积40万亩,育苗设施受益面积34万亩。目前,省烟草专卖局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拟再投入资金19亿元左右,建设24个中小型水源工程,满足全省69万亩基本烟田用水之需。巴东县茶店子水源管网工程,全长60多公里,去年在烟草公司的努力之下完工,圆了几万户烟农多年的吃水梦想。今年6月,投资3000万元完成的恩施州响板水库扩建工程,有效解决了6.2万人、近3万头牲畜的饮水,可灌溉面积4万亩。省烟草专卖局副总经理杨树说:“烟水配套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烟区的惠民政策,也是烟草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烟农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带上现代化烟草农业之路
2007年12月,恩施市三岔乡汾水村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烟农专业合作社,在其带动下,烟农专业合作社在恩施州、十堰、襄阳和宜昌等烟叶产区纷纷成立,成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恩施州烟草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办公室主任龚红星说,土地整理以及烟水烟路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烟叶种植的基础条件,使烟叶种植由过去传统的小户经营向现在的大户规模化种植转变。而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搭建了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平台,烟叶的种植从育苗开始到最后的烘烤,全程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和机械化操作,实现了降本增收。
为了解决农村劳力不足、“谁来种烟”的问题,探索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开辟山区农民致富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和省烟草专卖局在将烟叶生产作为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业来发展,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兆麟说:“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扶贫开发的手段,切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由此,全省以构建烟农合作社为依托,重点从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综合利用和发展辅助产业等方面进行实践,明晰了“以烟为主,多业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减轻烟农在育苗、机耕、起垄、覆膜、植保、烘烤、分级、物资配送、新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复杂难度,使烟农能轻松种烟,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目前,全省23个种烟县(市)已成立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90个,成立各类专业化服务队867个、服务队员5823人。
柏杨烟农专业合作社位于利川市南坪乡塘坊村,目前入社社员529户,种烟面积1.6万亩。在这个合作社,记者看到有现代化的育苗工场和设施完备的烤烟房,以及各种农机具,理事长李先豪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拥有3个育苗工场,育苗能力16550亩;有联体卧式密集烤烟房100栋,集群烤房235栋;合作社还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植保服务队、烘烤服务队、分级服务队等,烟农种烟从育苗开始到烘烤结束,全程可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
南坪乡川东村村支书牟丙海和别人合伙种了230亩烟叶,他对记者说:“没加入合作社之前,土地也没经过整治,种烟要用牛耕地,施肥也把握不准,自己烘烤烟叶的品质也上不去。那时我只有20亩烟田,还累得够呛。如今土地得到整理,可以连片种植了,又加入了合作社,有技术服务,有基础设施,全村900亩烟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到8个种烟大户手中,大户通过规模经营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增收,农民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则可以在大户的烟田里打工,收入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合作社把我们从传统农业带上现代农业的路子。”
房县野人谷镇西坪烟农合作社是十堰市第一个烟农合作社,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已完善了烟水、烟机、烟房、烟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入社烟农开展育苗、机耕、植保、烘烤、运输、管护等专业化服务,成为十堰市烟农合作组织的领头雁。在西坪烟农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十堰市已注册成立烟农合作社37个,全市烟农9193户,入社烟农4051户。
烟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引领了规模种植的发展,也使山区的烟叶种植迈向了机械化操作。几年来,湖北烟草结合山区地理特点,突出中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目前已补贴配置各类农机2.1万多台(套),有效提高了适用机械的配置率和作业效率。
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但使土地进一步向大户集中,催生了一批种烟大户,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种烟收入,同时,也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他们致富增收的又一渠道。
今年48岁的龙昌祥是恩施市白杨坪乡张家槽村人,从小就跟着父亲种烟叶,家里有十几亩烟田。一身种烟技术的他总想把种植规模扩大些,可限于山区的条件,一直没能如愿。如今他终偿所愿,原来是一片荒坡荒地的方家峁经过整理,建成400多亩连片的烟田。于是,龙昌祥干脆将家里的十几亩烟田流转给别人,自己来到方家峁承包了200亩烟田一展身手,还当上合作社烟叶烘烤服务队的队长。
在方家峁烘烤工场,几个打工的农村妇女正在往烟夹上夹烟叶。来自阳鹊坝村的廖康秀今年已经63岁了,这个年龄在城里早已退休多年,可眼前的廖康秀看上去身板硬朗,干起活来仍然麻利。问她为什么要来打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十几亩地,过去种苞谷,一年下来除去各项成本,也就挣3000多元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大户种烟,一亩地流转费400元,十几亩地的流转费就五六千元,自己在烘烤工场打工,每天70元钱,烟叶烘烤季为3个月左右,算下来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廖康秀一边算着账,一边手里活不停,旁边还有人插话道:“一天70元,还管一顿饭呢,男人每天还有一包烟。”
经过土地整理,烟区的土地比过去值钱了。龚红星介绍说:“以前每亩地流转费一年300元,今年已经涨到400元,还都是一年一签,说不定明年还要涨呢。”
为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湖北烟草几年来已经累计投入35亿元,用于烟区土地整理、烟路烟水工程建设和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种烟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进一步推进了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烟叶种植已经成为他们致富增收的稳定产业。
2006年至2011年,全省烟叶面积由80.2万亩增加到87.62万亩,烟叶种植户户均年收入由0.67万元增加到2.27万元,增长约3.4倍,其中烤烟种植户户年均收入由0.83万元增加到3.9万元,增长约4.7倍;全省年上缴财政烟叶税收由1.71亿元增加到3.92亿元,增长约2.3倍,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表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烟草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烟草行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投入,把这一惠及农民、利及行业的举措做得更好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