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养生 >

一支香烟两际遇 党风变迁在此间--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四

时间:2024-04-29 10:25:31|浏览: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题:一支香烟两际遇 党风变迁在此间——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四

新华社记者 令伟家、李平、陈晨、莫华英

“麻烦您给盖个章。”庞文勇一边递上孩子的学籍卡片,一边赶紧摸出一支香烟,并习惯性地赔上笑脸。

“不用,谢谢!”办事的干部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庞文勇的香烟,仔细核完表格后盖了章,前后不到5分钟。

2016年12月13日,隆冬的云贵高原,潮湿又阴冷。庞文勇的家中,两台电暖器让宽敞的客厅温暖如春。他一边向记者比划,一边仔细“回放”当时的场景:“真不习惯!一支烟,一脸笑,过去见哪个干部,办哪件事,不都是这样吗?没个把月时间,不来回折腾几次,根本办不下来。”

让庞文勇“不习惯”的这些变化,发生在2012年7月以后。

庞文勇所在的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枇杷村。这个深藏黔北群山的小村,隶属贵州省仁怀市坛厂街道,因盛产枇杷而得名。

2012年7月21日,那时还叫坛厂镇。因为征地收费,引爆了群众长期以来对政府的不满,愤怒的群众冲击了镇政府,干群关系到了“冰点”。

言及过往,村支书袁正楷神情严肃:“表面上看,是群众对政府随意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就业安置费的不满。根子却在部分党员干部长期不作为乱作为,长期脱离群众。”

村民杨照成当年创作的一段顺口溜,给那时的干部作风做了个生动的画像:“听差奉调访民情,各自偷闲巧匿身。一日三餐蜂拥至,从早到晚‘堆长城’。”

这起群体性事件,让名不见经传的枇杷村“声名远扬”,有人甚至称它为“小瓮安”。干部灰头土脸,群众脸上无光。痛定思痛之后,乘着十八大从严治党的东风,一场干部作风大整顿在仁怀展开。

“严肃处理了乱作为、不作为的党员干部;取消了不合理的社会抚养费和就业安置费;对村民意见大的被占耕地重新丈量,多退少补。”坛厂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赵儒亮说,这些补救措施获得了村民支持,干群之间的裂痕开始慢慢愈合。

从2012年7月下旬开始,仁怀市抽调100多名党员干部到枇杷村,访民情、解民困、化民忧,走访1127户5000多村民,收集群众诉求408条、化解矛盾113起。

风起于青萍之末。细微之处,干部作风悄然变化。“以前到镇里上个户口,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不是手续不全,就是干部不在。紧催慢赶,没有十天半个月,你休想办成一件事。”同在庞文勇家的甘文冲说,递一支香烟、说一堆好话、赔半天笑脸,这是过去找干部办事的标配。“现在好了,干部见了群众,和和气气的,根本不用你递烟,一个户口半天就能上好。”

“见面递支烟,农村有这习惯。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香烟绝不能污染到公权力。”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说得斩钉截铁,“今天你能抽支烟,明天就敢要瓶酒,后天就会拿信封。公权力必须干干净净,哪怕是群众的一支烟,也坚决不能抽。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原则是非。”

党员干部作风在变,村容村貌也在变。

“村民意见最大的是路烂、水脏、环境差,我们就先从这些事上做起。”赵儒亮说,2013年以来,镇上共投入6000多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4公里,解决了400多户村民的安全饮水,改造了1047栋农村危房,新建了花池庭院800余个、文化广场4个……

党风转好了,民心回来了,环境整洁了,经济发展了。镇村新换的领导班子坚持从严治党、让利于民,紧扣“党建+旅游”调整发展思路,多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

镇里将原本规划的3000多亩工业园区拓展地调整为农业和旅游用地,支持村集体建起了300余亩“神采八卦园”和600余亩彩叶园等景区,每年可为村民增收两三百万元。

一些外地企业也改变了对枇杷村的印象,纷纷投资入驻。“这几年搞旅游开发和乡村文明建设,村里共吸引了十多家花卉盆景、餐饮住宿、物流运输企业,解决了400多村民的就业。”袁正楷说,4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800元,2016年已经达到1.2万元,六成以上家庭收入超过5万元,约一半村民买了轿车、货运车。

隆冬时节,坐落于田园小景与群山峰林间的枇杷村,如一幅曼妙多彩的油画。南来北往的骑行客,不时驻足村边山道,拍下这美丽的冬日画面。

“昔日枇杷怨满天,今朝枇杷花争妍”。钱包鼓起来、家园美起来的枇杷村民,又自编自演了“十唱坛厂”歌:“青山绿水生活甜,村村寨寨展新颜,小车开到家门前……”一批之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干部的年轻人,主动递上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