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引言
四方鼎、尚方宝剑、上古铜镜,“刚出土”的青铜器随处可见,这是河南烟涧村独特一幕。走进村口即可看见十几家加工厂和遍地的窑洞,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一门独特的生意——仿古青铜器。
(烟涧村的一间加工坊中,数十件发着青锈的青铜器随处摆放)
靠仿制青铜器,村里人一年的收入近亿元,平均每一户家庭的收入都在30万到50万左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村里一位八十岁老人三十年前的一个决定。这个人就是被称为青铜器仿制第一人的方兴庆。
一、三个“臭皮匠”的一拍即合
方兴庆出生于1942年,是河南烟涧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读书不多,但自小却对古玩、文物方面的书籍十分感兴趣。一有机会就到古玩市集“捡漏”,搜集古籍。
(烟涧村原本只是河南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
久而久之,大小算是半个专家。尤其是他特别钟爱青铜器。也开始有人找他收物识物。他索性就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倒卖古董。
在70年代时,大家伙还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方兴庆就已经通过倒卖古董自食其力了。
有一次方兴庆收到一个有些破损的青铜古镜,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个价值不菲的好东西,但前提是他能修复这一面破损。
(青铜镜)
但那时古铜器修补技术都十分落后,更不用说还是在河南这么一个小村子里。方兴庆首先找到了同村的好友,同时也是村里的老银匠刘克铎。
两人费了好大的功夫修复古镜都不尽人意。刘克铎随口抱怨道:“这还不如直接做个新的呢。”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却让方兴庆灵光一闪——总是执着于修补,为何不自己仿制呢?技术成熟了还可以创作书中那些失传已久的传说古铜器。
(一枚完整的青铜古镜价值不菲,收藏价值极高)
于是他找到了村里的木匠路治群,将这个想法与之一说。路治群被他异想天开的想法给吓到,本想表示拒绝。
但是方兴庆开出了一百元的高价,只要求路治群制作,后续销售工作由他全权负责。要知道那个时候,一百块钱已经是一笔巨款,路治群每天的工资才两元左右。
他略加思索就答应了方兴庆的要求。于是,三个“臭皮匠”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个研究小组。那时谁也没想到,一个古玩贩子、一个银匠再加个木匠,居然成了后来青铜器仿制的开山鼻祖。
(青铜器)
二、假古董,真仿制
仿制一面古镜并不难。那时虽然没有电焊和抛光机,只能人工手动用磨砂纸和锯条手动抛光。十分考验手感,有时手感不好,就容易出错。
但好在青铜器上的花纹和样式都十分简单。总结失败的经验之后,路治群没花多久时间就根据方兴庆提供的古镜,一比一还原了一个等比例的镜子模型。
但接下来的工作才是难点和重点,那就是给古铜器做旧。也就是要给新出品的铜器做上一层逼真的古锈。
(文物残片)
如何使铜溶解,又如何使之在短期之内产生大量锈迹,这对三个庄稼汉实在是大大的难题。
但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无限的。方兴庆通过观察生活以及结合自己对于古玩的熟悉,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他先给铜器表面刷上一层硝酸,再将其放入带有铵元素的化肥袋中扎紧放置三到五天后再拿出,铜器上就遍布一层蓝色的锈。然后再用特制的酱油喷洒在上,在丢入泥汤中浸泡,铜器上的锈就会变为“有年代感”的绿锈。
(方兴庆有一套自己研发的上锈方式,可以以假乱真)
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方兴庆是凭借自己的聪明和经验总结出的方法,每每谈及此,他的自豪都不假于色:“一学就会”。
这个仿制的古镜成熟之后,他们很快迎来了第一笔生意。一个广东的老板找了上来,他看过方兴庆的自制品,十分满意,表示愿意出一千元购买四面。
平均下来之后,每个人能挣好几百块,这让三人都喜出望外,这笔钱已经快赶上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了。
(许多人慕名来到烟涧村找方兴庆定制青铜器)
因为便宜、逼真,许多人慕名找到了村里,订单如雪纷纷一般砸在他们的头顶。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的商家。方兴庆凭借贩卖仿制青铜器挣得盆满钵满,还盖起了村里最气派的小洋楼。
村里有不少村民看到他做仿制品真能挣到钱,也起了和他做仿制品生意的念头。但基于安全和竞争关系,那时他还只带着几个关系不错的亲朋好友入伙。
(烧制青铜器的窑洞)
而且好景不长,生意做大之后很快警察就找了上门。
三、从独家秘笈到开放技术
技术炉火纯青滞后,有些逼真的佳品还没出村就炒到高价。于是有人拿着他们所制作的青铜器,在外当做真品高价出售。
当时人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都知之甚少,几百几千的产品一转手就是好几万。有些古董贩子利用信息差的滞后,在村子里收了仿制品,对外宣传称家传的古董,骗得高价。
这样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诈骗,警方先后抓获了几个青铜器贩子,顺藤摸瓜到了方兴庆这里。带他来回警局接受调查。
(方兴庆和他仿制的青铜器)
但方兴庆并不害怕。他自认自己制作的是工艺品,并表示贩卖时,双方都知道这属于仿制品。至于对方购买之后如何处置商品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内。
不仅是他,路治群也因为这样被抓进去过。但两人都认定自己做的是工艺品。最后警察也无可奈可,罚了几千元了事。
但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村子里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而这些人带走的不再只是几面镜子或者几尊佛像。
(烟涧村仿古)
方兴庆想了又想,决定在村子里彻底公布技术配方,而且之后在仿制青铜器的时候,一律印上署名。想要摆脱造假的嫌疑,走上工艺品的正确道路。
九十年代之后,烟涧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启了青铜器加工坊,鼎盛时期,村子里光是专业加工制作坊就有300多间,其中青铜器加工坊就占了2/3。一个800户的小村子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将近2000人。
(后来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独家的“造假配方”)
但村民们也凭借此彻底脱贫致富。青铜器收藏品最流行的那几年,烟涧村年产值就将近上亿元。平均一个村民每年收入三到五万,部分工坊更是能做到年入几十万。
到2020年,全村的GDP收入竟然达到1.6亿元,已经把这个行业做成了工艺品的典范。
让村里面很骄傲的是,上海世博会时,有政府部门出钱仿制后母戊大方鼎参会展览。这是对村里仿制业的一大成果。
如今方兴庆早已进入耄耋之年,早已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但尽管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青铜器制作的已经更加纯熟。
(方兴庆多年前的一个小举动,彻底改变了烟涧村的命运)
甚至在安徽、山西等地也有不少更精美的青铜器仿制品。但只要是这行的人没人不知道方兴庆的大名,不少人都将他视为青铜器仿制品的“教父”。烟涧村的村民们提到他无一不带着赞叹和尊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