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 >

北漂二十年纪念日,感谢几万名陪我成长的创业者

时间:2024-04-27 15:15:12|浏览:

自2002年北漂至今,老王面基3万多名创业者,写公众号【老王创业日记】是希望能把这二十年来从海量创业案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分享给更多创业者和投资人。2016年初,老王发起创业合伙机构【投缘帮】,寓意“投缘就帮”,希望成为更多优秀创业者的合伙人,长期陪跑。

正文:2290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老王创业日记

第333篇

如题,今天,4月15日,是老王的北漂纪念日,我就是在2002年的4月15日这天,在北京南二环的白纸坊社区租下了一个小小的一居室,正式开始北漂,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应该写一些东西,做个记录。

回想这二十年,除去生活上的变化,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和创业者聊天——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我二十年来的职业经历过媒体、市场、产品并最终走到创业与投资,但其本质也没啥变化,无论我当时在做什么工作,每天都会跟不同的创业者聊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得很好。

当你真的能把二十年时间投入到同一件事情,那还是很不一样的,那种由量变产生的质变,很清晰的可以被你感受到。

当然,能产生质变的前提是这个量一定要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与创业者聊天这件事上,我用二十年的时间把这个量给拉到了接近三万人这个量级,按一万小时定律来衡量,至少是3个一万小时——在这7000多天里,每天我都有平均不低于五个小时是被用于跟创业者交流的——如果有人认为我还不算是创业领域的专家,那我还真是不服气——估计全中国像我这样坚持二十年都一直在一线与创业者保持频密互动的人,应该也只剩下个位数了吧。

我知道很多投资人在年轻时可能也会有若干年是能够保持每天都见到几个创业者的——就在他还是个投资经理的时候——但是随着一个投资人的资历积累和他职位的不断升迁,这些不断见新人的基础性工作就会逐渐交给他手下更年轻的投资经理去干,而一旦年轻的投资经理熬出了头,成了所谓的投资大佬,那作为一般的创业者,想再去见他一面就非常难了。

即使是投资经理这个level的年轻人,按行业中较为普遍的平均数据,大约每年也只是在线下认真的见100~200个创业者,每年能够一对一深入访谈超过300位创始人的投资经理,那已经可以算是勤奋且有能力的一线水准。

在2016年~2019年的不到四年时间,因为做投缘帮的缘故,我在线下当面见过的创业者超过5000个,一对一面聊超过1小时的至少有一半。这种平均每年都要见千儿八百的节奏,甚至都不是我的巅峰状态,毕竟我那几年已步入40岁,按道理说,体力绝对是干不过当前年轻的投资经理的,但其实我跟创业者聊天这事本身是基于兴趣和好奇心的驱动,不是因为我要完成这项工作,而是因为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对于做这件事倒从来不觉得累,反而有种成瘾的感觉,一天没跟创业者聊天就觉得缺了点儿啥。

我用二十年积累的这3个一万小时的量,最终所产生的质变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我自己归纳总结出的基于指数型组织普适发展规律的【18个月周期论】,这套理论体系不仅完整的从底层思维上对创业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精准的描述,更可以拿来对具体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定位诊断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我完成第1个一万小时的时候,就已经朦朦胧胧地摸到了【18个月周期论】的边边,而这也恰恰是在2008年到2009年我去启明创投做顾问的那段时间里,那是我第一次站在成熟机构的投资者视角去思考创业者的问题,并且当时我自己也已经有过一两次不太完整但踩坑无数的创业经历了,带着问题去到更高思考维度寻找答案,还是很不一样的。

随后,在第2个一万小时里,也就是2009年到2015年,我自己总结并不断完善了【18个月周期论】的时间轴框架和内容体系,这段时间我主要是在2010年到2014年间组建并负责360投资部的早期工作,因为360的投资部相对于一般投资机构而言是一个更大更全面的投资平台,我又得以从整个互联网产业格局的高度往下去看彼时的创业与投资机会。这个经历对于我去构建自己完整的方法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更别说以当时老周对我极为严苛的要求,以极少兵力的配置要我去跟几乎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平台拼抢项目,结果就是我在四年间在线下几乎见到七八千人,这种魔鬼训练式的工作强度反而让当年的我很兴奋,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对我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在方法论方面的积累都有着决定性的帮助。

最后再到现在的第3个一万小时,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做投缘帮至今,我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把【18个月周期论】打磨成了一套具备很强实用性的创业工具,开始不断对外输出了。其实从最初大概201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我就给人讲过创业中关于每18个月迭代一个小周期的时间规律,但彼时还难以称之为一套完整的理论,当时给人讲也不过就一个多小时就完事了,且基本上是一对一分享的比较多,后来到2014年我从360出来的时候,偶尔会叫几个创业者一起组个局给他们讲俩小时左右,再往后我不断迭代到2018年的时候,讲一次【18个月周期论】就可能是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给几十位创业者一起讲了,平均用时在4小时以上也都很正常,甚至有一次在广州4399的办公室里讲嗨了,从下午两点讲到晚上八点多。

某种角度上讲,输出是最好的倒逼你输入的方法。这二十年来,我见过并深入聊过的这三万多名创业者,他们对我是分享了海量的基于不同时间点的创业认知,而我基于这种创业经验的大数据总结,又可以持续向我见到的每一位创业者输出我的【18个月周期论】,并且每多见一位创业者,都会让这套理论再精进一点点,持续的做正反馈。

所以,感谢我见过的每一位创业者,我能做的就是继续不断见到更多的创业者,再继续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