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谭野:大家好!
非常高兴来到腾讯大豫网提供的平台,和大家分享我们3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分享的题目叫:穿过自媒体创业的窄门。
为什么说窄门呢?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他要办一个自媒体,问我是不是时候。我当时的回答是说,自媒体创业的大门已经关上了,还留了一条缝,是专门用来夹脑袋的。但是到今年的时候,又有朋友问我,我说自媒体创业的大门已经关上了,但是你要手里有钥匙,还是能进来。
下面,我会分享关于餐饮老板内参在整个中国自媒体行业里,我们跟大众化自媒体有何不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刚才孟妍已经讲了一下我们创业的小故事,这里我要再分享一下,毕竟我们是在郑州起步的。
2013年的8月1号我们在农科路的漫咖啡发出了我们第一篇文章,当时是我和老秦两个人,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钱,我们就对了5万块钱,也不敢去租什么办公室,然后每天到那儿点一杯18块钱的美式咖啡,因为拿铁我觉得还是挺贵的。
我们在那儿待了11个月,2014年的6月拿到了我们第一轮的天使投资。当时我们的员工是3个人,还都在咖啡馆。等于拿到天使投资之后的第二个月,我们终于有了一间大概50多平方的办公室。然后又过了半年,我们就搬到北京去了。
在我们拿到第一轮投资的时候,我们的用户是2.3万,营收是30多万吧,等于我们花了10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第一个小目标。到了2015年的6月份,我们拿到了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基金以及另外两家基金的2000万人民币的投资。那时候我们的团队是8个人,我们已经搬到北京有半年时间了。
补充一下,当时的粉丝是16万多,然后在今年的6月份,我们实现了第三轮的融资。这一次投资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投资组合,其中产业资本有美团、大众点评,传媒资本今日头条也参与了投资,然后还有一家叫源码资本的,还有一个本土的公司,就是思念旗下的一家公司。四家公司投了我们5000万,这一轮的估值是2.5亿。前几天,我们入选了创业邦杂志评选的“2016中国创新成长企业100强”。
其实说这些东西,我并不是想炫耀说我们做的有多牛逼,其实只是想说,当时我们出发的时候,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设计,只是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土壤,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你怎么浇水,然后怎么成长,关于未来的收获是当时不能预期的,就像一个农民一样,你只是说要种什么,你怎么施肥浇水,但是后来他能收获一吨粮食还是一公斤粮食,当时是没有太多预期的。这是我们过程的一个简单回顾。
自媒体创业是道窄门。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经历的并不是说你把东西写了后发出去就好了,例如——
说你对这个事情有没有兴趣,你输出的东西有没有竞争力?
然后,你能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组建你的团队,控制好成本?
接着在每个关键节点不掉队、不掉坑,最后当资本来的时候,你是选择拥抱它还是排斥它?
包括在每个阶段,根据你的影响力、用户数量、用户分成、商业模式配套等方面,会做什么样的升级和迭代?
你还要学会吹牛,要学会把吹过的牛兑现,这是一系列的挑战。
虽然听上去不容易,但其实生活是一天一天过的,你每天解决一点点,你自己就完成了一步一步的升级。
因为这一段时间新诞生的自媒体平台会特别多,大家都会考虑:我是全平台分发还是怎么样呢?其实如果我们超越对每一家平台的判断,不要考虑它的品牌属性而是考虑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们就容易做出我们的选择。
我认为,目前的自媒体平台也好,媒体平台也罢,它只有两种属性:一种叫【流媒体】,像微博是一个典型的流媒体,就是我们上微博的时候我们很少会说是冲着某个账号去看的,而是冲着一个信息流去看的。而在今日头条上,你也很难说我是冲着某一家账号去看的,有些关键词它自动匹配推给你,所以这一类媒体我称为流媒体,它就像一个河流一样,它有它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外一个我叫它【池媒体】。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包括喜马拉雅的收费账号,像这种平台我认为是一个池媒体。就是流媒体可能会获取到无意识的关注会比较多,但是如果是池媒体,可能我们的用户就是冲着餐饮老板内参这个账号,他才会点开订阅号,才会进入到我们的账号里。如果是按在安卓平台上,他们会把我们的账号添加到桌面,他甚至就不进订阅号那个栏目里面去了。
除了考虑内容的生产,你还要考虑价值变现。在不同的媒体平台里,你定义哪些是给你倒流的?哪些是有专属粉丝能囤积在这儿,是属于你的?我们全平台也都入驻了,但是我们重点运营的还是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为什么?我们的几十万粉丝它的行业属性、用户画像特别清晰,他就是这个餐饮的从业人员。
我们最近发布了一个在深圳的小的培训课程,发出去两天,就有400多人报名。但是,我不可能把这个信息发布在例如今日头条或者微博上,因为目前也只有在微信上能实现用户的深度信任关系以及交易支付的流程。
平台属性决定了用户属性。在这种大众的平台上,你不会有精准的用户画像,但是每一个池媒体就会有相对清晰的人群界定,用户属性也决定了你的内容属性。
刚才在外面和王驰在聊的时候,我就说如果我们的内容放到天天快报或者今日头条上,我们可能在2017年再做一些改造。在微信平台上,我们会有一些重点的关键词,比如说选址、上座率、排队以及优化动线这些专属词语,这些文章还有不错的阅读量。但是我的标题里要是出现这,然后放到今日头条上,就基本上没什么人关注。但是,我要在在今日头条里的标题改成“星巴克招揽顾客的12个诀窍”,那很多喝星巴克的人就感觉到他是怎么被星巴克骗进来的,可能阅读量会暴增。所以不同媒体平台,你的用户不一样,决定了你的内容制作、内容传播以及互动方式都会大不一样。
对我们来说,做价值变现的时候要考虑,在流动的水里是养不了鱼的,只有在池塘里才能养鱼。
刚才“一风之音”是做短视频的,而我们这个团队构成其实是以文字记者为主,我是2002年做记者,做到2009年,做了七年的记者,还做过两个月的娱乐记者,然后做过一段时间调查记者,更多的时间是在做财经记者。
然后在2009年的时候,我去新浪工作了一年多,在那儿完成了初步的标题党的训练,之后又跟腾讯大豫网曾经在某个项目上有过合作,开始在那时候对微信有一些了解。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更多的是一些传统媒体和门户的履历经验,我们在音频、视频包括很多富媒体的方面没有基因,更多的是图文这种方式。
当我们考虑做什么的时候,就会从生产成本、制作周期、传播门槛之类的来决定我的出发点、我的切入点是怎么样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跟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说我最近复翻了一下罗振宇同志的创业历程,我说我原来轻视他了,其实原来我喜欢他,但是不太认可他,但是直到今年下半年,当我们在考虑未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老罗是个挺牛逼的人!
为什么说他牛逼?不是说他用户量大,他赚钱多,而是他在思考创业的时候。我在复翻他的微信内容时,就发现他遵循了很多隐秘的规律。其中有一条,大家知道罗胖是从60秒语音开始的,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的门槛特别高,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门槛,其实只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一个事,但是它的生产不难。
对一个有经验的人来说,一天看很多信息,然后从中间提取一段内容,然后把它读到60秒,这个成本极低,极度可控,就是只剩自己一个人,他的最大风险就是自己挂了嘛,或者生病,喉咙哑了,除此之外,他不用依靠任何团队。
没有任何成本,就把这个事坚持一年实施,就像当初我们在咖啡馆两个人几乎零成本地在走。之所以能走下来,就是因为你以极低的成本切入这个东西,但是你是放在那个大的平台上,你低成本不代表你没有高传播。
然后制作周期,他的60秒是我能想到的最短的制作周期,对吧?你写一篇文章,你没有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你也弄不来,像“一风之音”做一条视频,也得搞个大半天,但是读60秒的语音,我觉得基本上半小时就搞定了。
一个创业公司,如果初期能把核心竞争力压缩到创始人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的时候,你就不那么容易死。很多创业团队的死,就是创始人不具备任何在制作、生产环节的竞争力,全部靠团队,那样的话,很可能你等不到外部的资源介入,你自己已经干不下去了。
另外,我们考虑,可能音频、视频对不同人群传播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们的用户更多是年轻的用户,可能他的手机用的是一个大流量包,他不在意这。但我们的用户是餐饮老板,他可能上网本来就是看看新闻,但突然你给他一个大视频,他可能就会感觉很麻烦。如果我们做的是老板访谈之类的,跟央视对话那种玩意,放上去也没什么人看,所以我们一直是图文的形式,因为到现在为止,图文还是生产成本比较低、传播门槛比较低的一个品类。
创业的窄门在哪儿?
其实,在三年前当我们选择做自媒体创业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有几种选择:最热的领域可能是房地产,还有汽车,还有旅游。
这些行业的最大特点是面向C端,有成熟的客户群。但我们同时也在想,如果我们做房地产的话,我们的竞争对手会是谁?可能是大河报的楼市部,河南商报的楼市部,可能是新浪乐居、搜房网,还有一大堆在房企中有更多研究的人。如果做汽车,也是一样的,你可能是竞争对手,你要跟汽车之家抢一抢。综上,当时我们就考虑避开当下最成熟、客观最稳定的一群人。
你不要考虑30平方公里的事,而是考虑1厘米的事。这1厘米你能钻出1公里的深度,可能就挖出水了。
当时为什么做餐饮?因为我们这个账号的名字叫餐饮老板内参,一开始我们就作茧自缚、自缚手脚,就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极窄的领域内,你的行业属性:餐饮,人群定位:是老板,你不是给厨师看的,也不是给服务员看的,也不是给店长看的,你是给老板看的。你的内容属性叫内参,就是提供一些在传统媒体上、传统渠道上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最初就把自己用绳子绑了好几道,就像孙悟空用一个金箍棒给自己画了好几个圈,说不要出圈,就做这个事。正因为给自己做了很多限制,所以这三年我们几乎没有做餐饮之外的任何选项。
目前我们一共融资了大概有七千多万吧,没有一分钱是投在餐饮之外的领域的。因为只有我们把这些巨额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包括我们对行业的理解,聚焦聚焦再聚焦,不要做任何的分散,你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头部位置,你才可能不会说你正在做很多扩张的时候,突然斜刺里杀出来几个账号把你给超越了。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我说假如一只章鱼给自己每一只脚都穿上一只轮滑鞋,它会滑到哪儿去?答案是哪儿都去不了,对吧?所以,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就是给自己穿了很多双轮滑鞋。
刚才说人群是餐饮,为什么选餐饮?是因为我认为餐饮是中国历史上,包括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盛不衰的行业,已经存活了三千年,未来三千年我估计人们也不可能靠吃药片去生活,所以它是一个特别长周期的行业。一说煤炭、钢铁、地产都有几年一轮的周期,但是餐饮业几乎没有,今天你有钱的时候,无非是你去吃客单价500的,你没钱的时候,你去吃客单价50的,但是你不会说你不吃饭了。
另外,当时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传统媒体、网络都没有说专门做这的,做的都是C端,美食,没有专门给餐饮老板服务的。而餐饮业是一个高度竞争,几乎没有垄断的,国家权力在别的行业里都有体现,但是在餐饮业没有体现。
餐饮业是一个自由竞争超级充分的行业,每年有大量的创业者进来,也有大量的倒闭,假如一条街上有十家餐馆,今年可能倒闭了五家,但是你看它倒闭两个月内肯定又诞生了五家餐馆,因为又一批新兵杀了进来,所以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需求永存的。
然后从业者生生不息,又高度市场化,没有政府权力介入,就是靠真枪实干地在市场上拼杀的一个行业,所以他们对管理升级,对竞争情报的需求会很强烈,他生怕旁边300米外又开了一家餐厅,采用了一种什么新的玩法,然后把他给取代了。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有升级意识。
当年刘一秒、陈安之这些大师们去收几万、几十万的培训课程的时候做过统计,其中有35%-40%是做餐饮的。所以,当我们来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其实就是说你要选择一个土壤比较肥沃的,但是又不是很多人盯着的一个领域。如果在盐碱地上玩什么精耕细作也都是白扯,但如果是一块大家都看上的地,你冲上去,要么你把别人打死,要么别人把你打死,无非是这样。
上午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聊,他说自媒体的势能是怎么体现的?我说势能是什么?在一个公司里,你老板就是势能最高的那个人,对吧?然后在家里,你老婆就是那个势能比较高的人,然后在餐饮业,与服务员、店长、厨师相比,老板就是势能最高的人。如果你服务的是一群高势能的人,你这个媒体在这个行业自带势能,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逻辑。
所以我们说服务的行业是餐饮,人群是老板,然后提供的是——
关于他直接能不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