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 >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精选

时间:2024-04-25 05:05:36|浏览:

创业能力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1.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高校中创业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来训练和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沟通协作、诚信诚实、了解社会的本领和素养。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课程要遵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用勇于创新和敢于创业的思想、观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活动加以引导,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行动。由此,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培养创新的思维、信息和资源的搜索、拓展力的开发、敏锐的机会判断力、良好的机会评估能力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引导,持续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2.鼓励大学生创业要贯穿在创业教育的全程中。培养创业精神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贯穿于入学教育、知识教学、社会实践、学生日常管理等活动中来。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帮大学生树立创业的理想和坚定的创业信念,保持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大学生的创业责任。

二、营造创业导向的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观念

1.高校应关注创业教育,搭建合理的创业文化体系。高校应转变发展思路,给予创业教育以足够关注,通过持续地开展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潜能的提升。大学里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给学生们的创业行为充当精神指引,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际规范。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组建涵盖学校、院系、辅导员、教师的四级教育网络,保障创业文化建设得以落实,使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紧迫性得到相关主体的重视,为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合理的创业文化体系。

2.凸显出创业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点滴渗透、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能起到整体引导、塑造和养成的作用。高校应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创业文化的内容,使得创业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其行为,有效诱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要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支持学生策划有关创业的比赛、成立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对在校生讲解本人的创业历程、创业感悟和经验。高校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活动,营造有助于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氛围。

3.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的宣传与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及时加强对创业的宣传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大学里创设创业导向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业文化的舆论环境,指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创设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让创业文化深入人心。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1.依托创业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在创业实践基地中的锻炼,高校应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依托创业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事业机关等共同构建起顺畅的协作机制,实现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应发挥创业实践教育作用。一些高校成立了学生创意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组织或场所供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具体活动中来。同时,也鼓励专兼职的创业教育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2.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高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促使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如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创业竞赛活动。高校大学生通过聆听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受到鼓舞;通过参观创业实际项目,深入了解创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有机会使自己的设想变为行动。高校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并在活动中积淀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创业夯实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加强创业相关知识教育,完善大学生创业认知资源体系。优化大学生的认知资源结构,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社会适应性。通过合理设置创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让高校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形成与创业相关的一系列的知识结构体系。该知识结构体系至少涉及到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及工商、税务、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该知识体系能为提高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技能实践与方法培养,促进受教育者提升素质。

四、结语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1.创新类题目选题总原则毕业设计选题小组或指导教师在具体拟定创新类毕业设计题目时,如何以统一的标准或目标去选题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就地方高校目前现状而言,大部分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的高校,学缘结构存在差异,职称学历不一,对创新的理解不同。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有个统一的选题标准或者说目标,以保证题目的统一性及有效性,即规定统一的选题总原则。提出的统一选题目标在实际运用中首先要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给选题组或指导教师以较大的自主空间。本专科毕业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完成毕业设计,并应用毕业设计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可以充分反映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完成了毕业设计,又能够撰写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或申请到实用新型专利,则可认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类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总原则目标是:发表学术论文(小论文)为目标的题目;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为目标的题目。

2.以发表学术论文为目标类题目的选题方法单纯发表学术论文(小论文)为目标的选题方法需要选题小组或选题教师做一定的基础性工作,经过笔者及组成的课题小组研究并实践,认为文献法选题是最可行的一种方法。选题小组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地查阅大量文献,围绕专业背景甚至本专业特定刊物拟出毕业设计题目。目前国内期刊种类繁多,为了能充分保证选题的质量,并且保证完成的毕业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查阅文献时,应以中文核心期刊刊物为主,辅助一些大学学报或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从中筛选出可以作为普通高校本专科的毕业设计选题参考。对筛选出来的参考题目进行初步研究,通过适当修改完成题目的拟定。这类题目在保证实践成果的同时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最终可以实现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完成1篇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3.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为目标类题目的选题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对普通本专科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是很有可能的。攀枝花学院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笔者所在学院)学生邓清国目前已获27项专利,其他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也有获得专利的经历,证明普通本专科生是具备相应能力的,此种选题思路是可行的。此类题目可从实际生活经验、观察及分析得来,以解决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小问题为核心选择题目,也可结合学生所在学院实验室建设中需开发的简单仪器设备选择题目,当然进行选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例如,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家用小型粉碎机设计、汽车实验室用的发动机翻转架等。此类毕业设计题目完成后,有可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便利,或者为实验室增添自制设备,减少实验室建设开支。学生本身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专利,在为母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为其就业或升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双赢。

4.论文专利相交叉的工程实际变形类题目根据企业和生产实践需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类题目最终成果可以用来或申请专利。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既然题目是来源于生产实践,那么在确定题目时,应选择实际工程问题的变形还是选择企业需解决的一个工程实例呢?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为避免“假题真做”,尽量与企业合作,找工程实例来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两种困难:企业不愿意和高校合作或者认为普通的本专科生不具备承担相应设计任务的能力,导致工作难以推动;因时间有限,即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情况较好,教师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毕业设计质量较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花长时间修改,并做进一步验证后方能采用。因此,来源于工程实际的变形类题目成了选择目标,可以保证此类题目完全来源于企业生产需求,同时经过指导教师的改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比较完整的设计题目,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规避的问题

1.指导教师认识不足,选题粗糙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有些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本专科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本专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有限,不具备创新能力,担心题目偏难学生难以完成;有些教师认为毕业设计只是作为学生的岗前职业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于是,在查阅有关资料时不够深入,很多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简单、单一、普遍,甚至有的还偏离生产实践。如果毕业设计选题小组或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创新类题目选题工作。

2.选题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完成为确保毕业设计题目具有创新性,需要指导教师在选题上高标准要求,但是又不能过高要求,以免脱离实际。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中,毕业设计题目过于偏难,这种问题是存在的,而且经常发生在年轻教师身上。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教师缺乏,且根据学校规定每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人数有限,基本上所有专业教师全部启用方能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年轻教师带毕业设计是无法避免的。这时就需要毕业设计选题小组或者教研室严格做好审核工作,保证题目的可行性,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3.严重偏离专业,学生无兴趣要严格把好题目与专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避免毕业设计题目偏离学生所学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学生都会对专业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兴趣,都希望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毕业设计,因此严重偏离专业的题目会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自然影响了其创新行为。以攀枝花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了设计、制造、机电、冶金4个专业方向,如果毕业设计选题时给机电方向大部分为设计类题目,显然是不合适的,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部分有科研课题的教师会结合自己课题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但是很多情况是教师的科研题目与学生专业不符。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只能是过程锻炼,完成结果却偏离专业,这样也不可取。因此,毕业设计题目除了难度适合外,还应符合学生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结束语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我省民营企业研发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对企业创新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的支持投入,二是企业自身的积累投入。调研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表示不满意。我省大部分民营成立时间较短,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小以及资金回收缓慢和融资困难。企业为了生存,首先必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周转,而无暇顾及技术创新。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要占销售收入5%以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连续2年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新产品研发停滞,产品档次上不去。这个时候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显得成为重要。因此政府应推出更大的财政力度力度,包括采取减免税收、担保贷款和拔出专项资金行政策措施,同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升我省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

我省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遵循了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最初发展依靠的往往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市场优势或工艺优势或独特的技术优势等。因此发展之初的优势是利润可观,市场迅速扩张,企业快速成长。但是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严酷的市场竞争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调研显示,我省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的创意意识还不够,看不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与时俱进,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三、广泛吸纳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显示,吉林省民营企业缺乏技术技术研发人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一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够。很多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依赖于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因此往往忽略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并且技术人才的培养费时费力费钱,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比较大,而效益却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受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往往不愿意招聘和培养技术人员,导致民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越来越缺乏,其结果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几乎没有,长期下去必须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有水平的技术人员更愿意去设备好、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国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技术创新无论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到资金的投入力度上,都无法与国营大企业相比,因此民营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有水平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其结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等需要大量技术支持的环节无法进行。因此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改变观念,不能固囿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停步不前,要认清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竞争点就是技术竞争,没有技术人才企业迟早要在竞争中被淘汰;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措施,比较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吸引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

四、搭建信息合作

平台促进民企产学研的合作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离不开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项目,或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导致合作的失败或失误。民营企业对政府出台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及支持政策了解不及时或不准确,使政府效应也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改变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方面的劣势:一是多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前沿的创新情况或科技知识,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积累信息;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有力的竞争意识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也促进企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三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鼓励创新的优惠信息政策,改变民营保守、自闭、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形象。

五、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意愿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针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例如,清华大学提出:以“东西容通、新旧合治”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以“学科融贯、知行兼举”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多尺度、公共性”为特征的学科发展方向;以“融通型、互动式”为特征的学科发展策略。“融通”包括“古今融通”、“东西融通”、“知行融通”;“互动”包括“学与教互动”、“规划与设计互动”、“新知与古义互动”、“中外互动”、“学科间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互动”等。清华大学十分注重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引入相关学科;在课程教学上,又注重多尺度的园林设计课题训练(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和生态规划—规划设计综合),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风景园林的创新能力。国外知名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各具特色。欧洲的一些高等学校,风景园林课程一般包含理论与历史、植物科学、工程技术、设计课程、相关议题等,设计课程是核心课程;学徒制体系还在延续,设计课都是小组形式,强调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大融合。美国的哈佛大学强调风景园林与其它专业的合作,在吸收不同专业学生的同时,还与城市规划机构合办学历教育。他们很注重个人对空间的感受、对细节的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方法和应用技能,而并不把表现效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日本的高校则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发展性,通过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教研室(细分的研究领域),通过扎实的实践教育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想象的空间。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矫正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以行业特点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实际(符合生产实际)、实用(企业急需)、实践(训练为主)、实效(学生就业率高,社会信誉好)”为教学原则,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从事风景园林行业一线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快”,做到让学生安心、企业放心、家长高兴。

2创新理论体系

要重视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教学,以及跟设计关系密切的美学、艺术和植物学知识。风景园林的核心是园林,而园林的理论要素最早应该是“田园诗、山水画”,讲究的是“形、神、意、趣”。从人们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来看仅有“形、神、意、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赋予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正确处理建筑、山石、地形、植物、声光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场地分配,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物化过程中,做到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要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群落的概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做到“适地适树”,把营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作为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和落脚点。要进一步规范风景园林设计的步骤、成果和评判的标准体系。

3改革教学工作流程单一

课程体系的教学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当转向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及其实践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设计素材和全面把握设计主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为此,要制定科学的教学工作流程

4改进教学模式

要将过去的认知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形”的设计,更要教会学生“神”的设计,做到“形神合一”。设计无常形,却有常理,要把“理”传授给学生。设计灵感源于生活,出于实践,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要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市场、接触生产第一线。例如,加强同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合作,多给学生创造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5强化设计教学

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是对地形、植物、建筑形态、设计风格、设计尺度的理解和掌握。任何一件富有创意和具备物化条件的设计作品,必然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扎实掌握的前提下,因此,除了加强手绘、电脑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训练外,景观生态、工程施工和植物种植等相关基础性学科知识教育必不可少。要训练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精准定位,对市场的成功把控,对设计元素、设计素材的合理收集、整理和运用。要丰富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例如“别墅庭院设计”、“广场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设计”、“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并以主要园林设计类型为平台,综合性地运用历史、文化、地理、建筑、植物、小品等有形或无形的元素和素材,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及其内涵。

三结语

创业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工作者和该领域专家的调查走访,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三个准则层构成。基础竞争力是指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总和,是毕业生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最直接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个人形象管理,就业过程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个人形象管理在起作用,它是影响基础竞争力的最直观因素。二是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指能准确、迅速的理解问题,并能通过文字和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三是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很好的表现自我,还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顺利地与工作对象沟通。四是组织管理能力,它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合理组织和有效协调各种关系和人员的能力。五是团队协作能力,指与他人一起学习、工作中表现的能力,包括与团队成员充分的沟通,从团队利益出发等。六是身心素质,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是否自信等。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的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具备潜能挖掘的一种能力。它是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显示出毕业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能力。二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使毕业生进入单位后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三是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四是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塑造、成长性高,符合管理型人才的需求。环境竞争力指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及专业影响力,主要包括学校的层次、知名度、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的影响力。二是就业服务指导,注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三是就业期望,毕业生及父母的期望值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家庭背景,目前我国人事制度还不健全,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明显作用。

二、实例论证

现从河南省高校中抽取3名管理类毕业生,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3名毕业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定性指标量化。个人形象管理、理解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就业服务指导、家庭背景属于定性指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了3名同学在各评价因素上的得分。专业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分别根据学分绩点、外语及计算机考证成绩直接给出。学校及专业影响力由专家根据学校及专业排名给出。实践经验、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业期望先由本人给出相关资料和描述,再由专家打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