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柳青是谁? 一说柳青,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滴滴总裁柳青。知道那个作家柳青的年轻人不多。
电影《柳青》上映,票房失败基本上没什么热点。“ 导演田波:‘我的《柳青》在京城沦陷了。六年的心血和泪水无法换得普通观众的心,我们其实不属于当下的这个时代,属于未来,未来人民会想起这部电影曾经来过,只是国人并没有珍惜它。’ ”
引人注目的反而是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的大力推荐。张维迎看电影感动流泪,称赞柳青是一个标杆一个榜样。
柳青是解放以后十七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创业史》而闻名。张维迎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他的称赞在郭松民看来是一种讽刺。郭松民连续写了电影《柳青》:何以沦陷?再评《柳青》——谁误解了柳青?
一部电影,两种态度,张维迎流泪,郭松民遗憾。张维迎关注的是柳青的人格独立,郭松民这些人关注的是历史怀旧,对电影不能展示当时的激情岁月表示遗憾。郭松民眼中的柳青是一个歌颂合作化为时代献身的柳青。
柳青的作品是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产品,不可避免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了。
柳青曾经公开表示:要从互助组阶段起,把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写成一部大型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创业史》第一部完整,第二部未完成,第三部第四部未曾动笔。柳青的《创业史》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美好的理想遇到现实的矛盾,使得柳青不得不反思更不愿意欺骗读者而难以下笔。
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披露了父女之间不曾公开的若干对话.展示了柳青晚年复杂的内心世界。柳青的晚年开始反思历史,“中国农业合作化是做了一锅夹生饭”,“没有民主还能称为现代国家吗?”“没有民主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在,对一般概念的民主和人道的蔑视,必然要导致残酷手段,不管目的是崇高的或者卑污的。”
柳青在晚年开始大量读现当代史,读二战史、苏联史、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读史论,也读史料。读史之后,柳青深有感触地说, “我过去太无知,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历史知识懂得太少”, “过去一天就是写东西”,读了一些史书以后,“对自己的精神上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写《柳青传》的缘由,柳青女儿刘可风说:“他(指柳青)生前出版的东西,和他的思想,差别实在太大了。但是,他来不及完成整个作品就去世。如果我不写,后人会一直误解他。”
柳青的思想变化实际上时代的变迁,导致柳青对历史的反思。
郭松民最欣赏柳青说过的,“我写《创业史》,是宣传人们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用共产主义思想,创社会主义大业,我是这样写的,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可是现在的法律规定,国家保护私有财产。柳青歌颂的互助组合作化,可是现在是包产到户,国家还鼓励个人创业。柳青过去所信仰的今天已经被时代淘汰了,郭松民这样的人偏偏喜欢迷信过去。
《柳青传》中,柳青女儿刘可风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柳青在共和国的数次运动中受到过批评,进入新时代却又成了“极左思潮”的代表,“被批判,被摒弃”。柳青女儿的困惑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结果,文学紧跟形势最后可能把自己搞丢了。
1982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名为《写作基地为何由富变穷》的文章,质疑《创业史》的历史真实性。在重写文学史的大潮中,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将柳青和《创业史》逐出了他的文学史。
宋炳辉在《“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中批评《创业史》是听话的文学,“《创业史》以狭隘的阶级分析理论配置各式人物。这种理论之所以狭隘,在于它是以简单、机械的经济决定论为前提的。而政治理论的局限引进到文学创作中,就更使这种局限性趋于严重。”
柳青对陕西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影响力,路遥把《创业史》读了七遍,称柳青为“文学教父”;陈忠实也读了七遍,说《创业史》是“伟大的作品”。文学界对完全否定柳青的《创业史》也有不同的意见。柳青对农民的朴实感情和对文学的投入,柳青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很多人。
《创业史》是红色经典,但是已经很难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自己都已经写不下去了,你让读者怎么理解已经被历史否定的东西。
郭松民喜欢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柳青,不喜欢那个晚年反思的柳青。郭松民执着于革命乌托邦,向往如何面对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往往拒绝正视历史的残酷。农民的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国家的工业化服务,农民做出了巨大牺牲。
温铁军常讲,人民公社制度的安排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温铁军说薄一波写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回顾》,讲得很清楚。中央反复研究,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只能有一部分人作出牺牲,那么谁作出牺牲呢?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