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 >

新创业 县城青年:我们为何选择返乡创业?

时间:2024-04-23 11:07:13|浏览:

县域中的返乡创业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群体。他们来自农村,从城市归来,投身县域。他们从返乡创业中感受时代巨变,探索发展路径,实现人生价值。文章以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现状为实践起点,探索这一群体返乡创业的动因,探析他们的行为表征和价值涵摄,基于此,指出应从提高政策实施准度、提升创业协同能力、提高创业青年素质、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路径提升青年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王玉玲(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施琪(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原文标题:《县域视野下青年返乡创业研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有力推动乡村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通过“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力争到2020年,服务10万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这一政策也引导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人才流向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县域作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结合的有机体[1],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连接着都市圈、城市群和乡村地区,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县域高质量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依托,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县城、集镇和村庄中汇集而来的返乡创业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群体。2020年~2021年期间,借由F省共青团组织的平台,课题组对该省的返乡创业青年情况进行初步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走访,对该省9个沿海和内陆地市的41位返乡创业青年进行调研访谈,主要调查范围以县城为主,包含城镇、乡村等区域。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总结当前该区域返乡创业青年具有共性的群体特征及创业困境,从而探寻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扶持路径。

一、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现状

1. 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具备“双优势”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F省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年龄集中于30~40岁,他们相对该区域的其他创业者具备双重优势,即相较于当地创业者具备高学历优势和相对外来创业者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本次调查对象中有半数以上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较强的技术能力,最先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且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概念保持强好奇心和学习力,能够将所听所看所想转化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有效支持正在开展的创业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

访谈发现,当前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正逐渐走向年轻化,高校毕业生、在职人员、城市白领、留学归国华侨等具有“双高”特征的群体正逐渐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同时,由于返乡创业青年大多来自县城或者乡村,对县域大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较快融入县域生活,并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得以在县域内获得较大创业优势。

2. 创业领域呈现双向融合的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内返乡创业青年主要创业领域是将第三产业融合农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现代科技融合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双向融合”创业方式,衍生出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服务业等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

从实地调研中可以发现,F省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衍生出的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例如利用茶叶、瓷器、海产干货等当地特色产品开展电商活动,还有部分发展生活服务类产业,如在县域内创办与特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服务、教育培训、信息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相关企业,创业项目从产业上游扩展到下游,逐渐向产业全链条发展。

返乡创业青年的这一创业趋势有效弥补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城、乡镇及乡村等区域生产主体缺失、土地资源浪费、产业转型困难等发展困境,为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3. 创业意识和政策认识“双不足”

调查显示,县域大部分返乡创业青年创业优势明显,但也存在部分短板。

一是创新创业的意志不强,对在县域内的创业激情有余坚持不足。调研过程中,返乡创业青年反映出几个共性短板,例如他们在毕业后就选择返回县域开展创业,或工作几年后不满现状返回县域创业,这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创业培训教育,且部分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而他们对创业所需的资源、能力、知识了解不深,因此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应急能力等综合创业实力不强;不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容易因创业遭遇挫折打击而动摇,不够成熟的心理认知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群体创新创业的闯劲和干劲[2]。

二是返乡创业青年缺乏对创业政策的准确认知。访谈发现,不少创业者表示“不知道有什么政策可以帮到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咨询,具体能帮我们什么”等,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返乡创业青年对所在县域的相关创业帮扶政策不了解,甚至部分返乡创业者对县域内的开办费补贴、房租补贴、社保补贴、创业一次性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概不知。

而小部分创业青年主观上将个人创业行为与政府扶持割裂,认为一旦接受政策扶持则必然带来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反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选择两耳不闻、避而远之。

导致上述情况的客观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返乡创业政策宣传仍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造成返乡创业青年对相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掌握不全面、不透彻、不准确,甚至产生排斥心态。

4. 创业资源和创业环境双重压力

拥有较充分的创业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坚定返乡青年的创业意志,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正受到来自创业资源及创业环境的双重压力。一是创业资源限制创业能力。访谈中,对于创业过程中面临最主要的难点,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对象表示难以获得足够的创业资金、融资限制性因素太多、县域内难以招揽到技术人才。

由于初创企业经营风险高、回报率低和缺少抵押物等,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的支持,大多数返乡创业者表示自己的创业启动资金是来自亲缘投资或者个人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不少县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高素质人才短缺,而薪酬有限和创业环境吸引力不足等因素也使得返乡创业青年难以寻找到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队伍。

二是客观条件和舆论氛围等外部环境打击返乡创业青年的积极性。一方面,县城、城镇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不能对创业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同一县域内或邻近县域间,返乡创业青年选择的创业项目还存在同质性高、系统性不足等问题。

例如邻近两个县城中,有至少4个返乡创业者同样从事与瓷器相关的电商项目,但上下游产业则由于技术含量较高或资源不足而较少人投身创业,但县域自身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弥补、支持或衔接创业项目资源、市场短板。

另一方面,访谈中不少返乡创业青年表示受到来自亲戚朋友带来的心理压力,被质疑返乡创业“是不是在城市里没混好”,返乡创业是“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现实中“宽容失败”的外部认同依然欠缺,对县域返乡创业青年带来社会舆论压力,负面舆论氛围极大打击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3]。

二、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动因

1. 乡村振兴与竞争压力的交互作用

从客观层面来看,返回县域创业是现代青年用脚投票的结果。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县域青年在城市之中依然还是相对的弱势群体。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省会、副省级城市等竞争激烈,大量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汇集于此,虽然就业、创业机会和项目总量多,但是相应的门槛也高,普通个体能够争取到的可能性较小,这也对县域青年的个人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可预期效益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县域创业青年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城市的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相对于县域而言居高不下,县域以下出身的青年少数能够在创业初期拥有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没有足够的创业资源和吸引力的创业项目创业成功率低,也让创业道路更显艰难。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下乡、返乡进行就业创业,引导更多优质资源逐步向县域、乡村倾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推动,一批新兴产业、互联网+、三产融合等新元素喷涌而出,强势注入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研学活动等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成为当前生存常态与基本条件,进入千家万户,电子商务、网红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新形式助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县域在乡村振兴政策和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下,社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产业项目陆续进驻发展。相对于城市的高成本、高门槛、强压力,县域创业的优势愈发突出,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技术等逐渐流向县域,这也驱使更多青年选择返回县域进行创业活动。

2. 传统文化和家庭责任的双重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更多是乡土性的,县域青年出身于县城或者农村,这种“离土不离乡”和“家本位”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刻[4]。乡土社会“家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家和国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延续至今,这样的传统根基依然稳固。

因此,家庭责任也是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大多受访者表示,在城市创业成本和生活、社交成本过高,尤其下一代教育和上一代赡养需求双重压力在城市中尤为突出,城市生活超出他们的经济承载,特别对于刚从城市高校毕业、20多岁在城市创业的县域青年而言,面对城市的房价、教育、医疗等高昂成本支出,只能兴叹“白居不易”。

原有的积累难以满足这些支出,但没有购房,意味着难以让孩子接受好教育(学位制和学区制政策的直接后果),更遑论接受好的课外辅导等课堂外的竞争。医疗保障较低的县域青年父辈面对城市高昂的医疗费也是望而却步。

因此,不少县域青年开始选择离开城市,去往机遇与自身契合较多、门槛较低的县域创业。我国目前还是以“反哺式”的传统养老模式为主,父母养育子女,子女承担父母的赡养责任,二者形成一种以道德和伦理为纽带的均衡互惠关系[5]。

80后、90后是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不可避免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尤其对于“双独”家庭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城市的各种费用等对作为“外乡人”的县域青年筑起高层壁垒,不少家庭不得不选择三代人异地而居,因此,在赡养与抚养之间、自身发展与家庭责任之间难以兼顾,成为县域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

当前,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返乡创业能够就近照顾父母,满足县域青年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满足孩子受教育的需求(创业青年返乡到县域,他们很多成为县域内体制外精英,不管购房,还是孩子接受教育都能得到比较高层次的满足,甚至可以接受本地最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够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满足他们事业发展需求。

因此,出于对家庭强烈的归属感、追求家庭生活完整性和赡养—抚养代际传承的有序展开等各种主观因素也促使县域青年纷纷萌生返乡创业的想法。

3. 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优选路径

县域青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较为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甚至即使付出努力依然难以实现融合。部分县域青年表示曾经或目前正因为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边缘化”的尴尬。与此同时,当代青年的劳动观念已然发生转变,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对自由的需求让县域青年开始尝试摆脱固定化工作模式对自身的禁锢,而返乡自主创业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

访谈发现,返乡创业是多数县域青年个人兴趣与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的结合体,这是他们自我发展的实现路径,同时也是满足自我挑战青春热血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地位获得理论在县域返乡创业青年中的现实观照。哪里能获得或者较快获得地位,哪里就成为人生选择的方向。这种行为也为返乡创业青年成功实现“地位获得”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支持。

对县域青年而言,城市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难以让他们达成个人价值追求并从中收获成就感,更多的是“聊以生存”,谈不上“幸福生活”,而个人兴趣、能力积累、家庭支持能够为县域青年返乡创业提供重要支持,因此返乡创业便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优选路径。

尤其是已经拥有一定资金资源或技术能力的县域青年,他们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动力将已有的资源落实到创业项目中,返乡创业成为他们实现个体价值、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4. 乡土情怀和地缘优势的牵引作用

一方面,从主观层面而言,心之所向的寻根心态是县域以下出身的现代青年返乡创业的内在动因。马克斯·韦伯在《世界宗教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由“思想”创造出的“现实形象”常常像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益推动向前。乡土性意味着根基所在,也蕴含着新一代青年对故土的情怀。

在调研中发现,在相对陌生的城市中(县域青年进入城市比较多通过就学、原有朋友圈的介绍等方式),大多县域青年仅能建立起浅层次的业缘关系,而这难以满足县域青年的社交需求和情感寄托,更遑论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提及的高等级需求的满足。因此,选择创业的县域青年更愿意选择自身成长的区域作为创业起点。

县域青年在城市中汲取知识、阅历和经验,而后回归城乡谋生,反哺城乡,离开城市成为新的“时尚”,“我和我的家乡”成为新时代的意义。

另一方面,地缘优势也成为县域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县域青年成长在以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传统乡土生活中,地缘优势和相近相似的生活习性让他们更容易在县域内争取到劳动力、土地等优质资源,并降低部分创业成本。

而多数返乡创业青年选择的创业领域是与县域特色相关联的农业、养殖业等产业,生产技术及劳动力基础相对完整和充足,这提高了返乡创业青年的积极性和信心,也大大提升创业成功率。

三、县域城市化视角下的青年返乡创业分析

调研过程中发现,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动机、创业类型和生活方式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诱导,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点,他们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中逐渐兴起的一种群体现象,成为县域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1. 就近城镇化与创业者生活追求的耦合性

我国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现有体制下,人口流动范围越广、距离越长,流动人口越难拥有和当地居民同等级别的公共服务[6]。流动人口不得不面对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因两地政策区别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时,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和劳动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是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7]。

访谈中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返乡创业其中一个动因是子女难以在异地就业城市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优质公立学校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而划片入学政策和高价学区房的共同作用无形中提高教育成本,使得作为外来人口的他们既难以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也不能负荷较高的教育成本。

而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县域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均得以大大提升,返乡创业青年若选择在距离家乡较近的县域内进行创业,不仅能够避免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障碍,还拥有自身在文化、习俗、生活上的地域优势[8],因而多数返乡青年选择就近城镇化,即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县域内生活,县域成为青年市民化的重要空间。

2. 县域客观环境与创业者行为动机的耦合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体系”,并陆续发布一系列指导意见推动城乡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县域是城乡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渐进城镇化的最前沿,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教育、卫生医疗、公路交通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提高,不少县域已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足够和相对较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县域内逐步实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返乡青年的创业和生活创造了条件,吸引不少返乡创业青年选择到县域工作和生活。此次实地调研中,有半数以上的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是来自邻近村庄,他们在考察后选择将创业项目地点放置于乡村内,但与家人一同居住在邻近的县城中,成为“创于乡村居于县城”的“双栖”青年[9],而这一现象在城乡差距较大的内陆区域表现更为明显。从访谈反馈结果来看,他们基于以下几个考量。

一是县城内的教育资源较好,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能够满足子女教育和就近赡养父母的需求;二是县城的房价等生活成本较城市低,但现代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能够提供较为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返乡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和当地种养业紧密相关,乡村能够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创业成本较低,交通便利,为创业提供基础资源。

3. 县域人口集聚和创业者市场需求的耦合性

随着县域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增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县域回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数据平台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迁移报告,2000年开始农村向城镇迁入比例明显提高[10]。

而根据F省统计局统计,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2015年该省城镇人口增加289万人。县域返乡创业青年是人口回流和乡村人口向县域转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趋势也为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人口向县域转移对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倒逼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政治参与、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不断提高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生活、工作水平[11]。

二是人口集聚使得县域内各类需求增长迅猛,尤其青少年教育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有不少县域返乡创业青年在这一领域寻找到创业机遇,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为县域创业青年的创业项目提供大量劳动力,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劳动力的总体素质还与部分创业者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4. 县域乡村振兴与创业者创业需求的耦合性

一是返乡创业切合县域高质量发展需求[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县域作为城乡间的重要连接点和渐进城镇化的前沿,是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活动在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的同时,能够协调基础建设与全面振兴的辩证推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消解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当前县域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项目还是聚焦在与第一产业相关的项目中,创业区域以乡村为主,需要大量乡村劳动力,这就为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乡村因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的“空心村”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乡村老年人、儿童的留守问题[13]。

三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返乡创业青年在前期的异地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返乡后运用到创业项目中,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同时,多数县域返乡创业青年在创业项目中结合电子商务、新科技等方式,提升县域、乡村的产业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有助于县域和乡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四、对策建议

1. 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

2. 提升创业协同能力

当前,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加以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进行配合、市场主动加入予以促进,全方位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因此,要促进政府、高校、社会、媒体、青年、家庭等各方协同,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家园”,多维有效参与协助创业全过程。

多方协同,在于初期的教育引导、中期的媒体宣传、当期的培训提升等方面。教育引导,主要是在校园的萌芽阶段,通过培养青年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正确认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与自身禀赋相匹配。

各类传播媒体应发挥正向作用,传播正能量,讲好返乡创业成功青年的故事,给更多县域创业青年以榜样的力量,也给更多公众提供一个认知返乡创业青年的窗口,让大众认为这不是所谓的“读书无用”“没出息的泥腿子”“城市混不下去才滚回家”等。

媒体也可通过多种平台帮助创业青年进行推广宣传等;当前各类实战的创业培训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多接触创业实践机会,也鼓励优秀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为刚开始创业的返乡青年提供帮扶和指导[14],以此提升返乡创业青年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创业过程中的生产和创收做好铺垫,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3. 提高创业青年素质

针对返乡青年开展相关创业培训是帮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补足短板的重要举措,从而帮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精准定位,找准市场风向,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掌握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4.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商业贷款信用制度。根据创业者征信、还款能力、项目风险系数、股东出资情况以及项目规模和前景等多要素纳入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考量,进行信用评定。二是建立政、银、企三方协作平台。平台建立在企业征信良好的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以此对接银行提高贷款的额度、降低贷款费率、延长还款期限的有效措施帮助青年创业,特别保障针对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标准落地落实。

同时,针对县域特色,尽可能扩大抵押物的范围(比如将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关古厝纳入等),增加创业青年资金来源并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强化金融便捷服务,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门槛,减少贷款时间,争取将更多的创业企业和青年个体纳入金融服务范畴之中。同时也必须强化风控管理,确保创业资金投向创业项目中,实现真创业,最终达到成功创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 [2]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助力老区苏区脱贫致富—龙岩市青年创新创业调研报告[R].2019.9.

[3]孙亚敬.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J].温州农业科技与教育,202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谈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9). [6][9]杨传开.县域就地城镇化基础与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4).

[7]韩勇,武艳青,崔丽慧,等.空间关联视域下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外部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7).

[8]李强,陈振华,张莹.就近城镇化模式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4). [10]国家卫生健康委.1949—1978年的中国流动人口迁移[EB/OL].#/nationalDay.

[11]谭明方,郑雨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的县域社会治理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12]王耀,何泽军,安琪.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与突破[J].中州学刊,2018(8). [13]杨华.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9(6). [14]中国青年创业发展评估报告发布[EB/OL].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