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云霄霄(www.wx10.com)网站
编者按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青年创业,“孵化器”遍地开花。然而从“神奇百货”神奇少女王凯歆走下神坛,到最早的“商业新物种”李佳创业失败,再到“玩聚北京”的郑晓宇举债高达百万,“双创”风潮还没过,而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却已经风光不再。曾经奉为传奇的他们有的还在创业路上,有的已经放弃创业梦按部就班地工作。创业,他们经历了什么?哪些“坑”没能绕过?
创业为了很“酷”
很多年轻人在创业的时候把创业当作一件很“酷”的事情来做。在创业之初公司没有稳住的时候张扬自己的个性,如“租最好的办公室”、“挑高颜值的员工”、“找有样儿的青年和有趣的灵魂”等。有创业的“理想主义”初心,却没有办法直面残酷的现实。实际上创业“很酷”往往是在成功以后跟别人传授经验。
各方面经验不足
这些创业者往往刚出大学校门,甚至还没有迈出校门已经走上创业的路途。他们有新奇的想法、创新的项目,但对于团队、公司管理以及运作并没有太多经验,甚至对于人事、行政、运营、产品、对外、管理等方面并不熟悉。这样的状况下一旦出现意外情况甚至相关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员变动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创业过程中不能稳扎稳打
在项目或公司刚刚开始启动之初,创业者的目标往往很明确:我要做×××。在运作、发展的过程中,创业者发现其他的“商机”或看到自己经营范围搭边的产品萌生出也想拿过来自己赚上一笔的想法。于是在精力、能力以及资金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并且没有积累一定量固定客户群的时候,进行商业扩张或经营范围变动,最后落得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结果。
资金过剩,超出自己掌控范围
当年马云接受软银孙正义的投资时就自己压价,软银一口价出4000万美金,马云却硬是压到了2500万美金。马云在后来一次演讲中说过:自己之所以不拿全部的资金是因为阿里当时的规模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一个公司如果掌握了太多的资金,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马云的话在许多拿到大量投资后却最终走向失败的创业者身上得到了印证。
资本盛夏的幻觉
“双创”大潮中,天使投资人的出现让许多人的创业梦想得以实现,动辄估值过千万的投资项目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同时也吸引了投资者。在投资人的洽谈、簇拥中,创业者产生了资本盛夏不会缺钱的幻觉,仿佛投来的资金已经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之后的资本寒冬让这一部分“仓库无粮草”的创业者顿时难以为继,不得不跌出创业大军。
媒体过度曝光
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支持年轻人创业,媒体竞相跟进报道,许多青年创业者被捧上神坛。在聚光灯下,这些创业者的悲欢离合、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焦点,不论好事坏事在媒体发达的今天经过网络传播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使得这些青年创业者在被舆论、媒体消遣的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
创业项目不符合市场需求
如同火爆一时却最终多以惨败收场的许多“O2O”项目一样,很多创业项目有创意有新意,却没有市场需求,或者有的是伪需求。在这样的状况下,创业项目只能在出现时让人眼前一亮,然后惨淡离场。
过度依赖帮扶支持
遍地开花的“孵化器”,热心“掏钱”的投资人,使得如今创业简单许多。但是“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免费的办公楼、过桥贷款、种子基金,一些政府支持的孵化机构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过于舒适的温床,造成了创业者天生免疫力低下。于是很多创业者离开孵化器、停止投资之后就变得举步维艰。
难就业、慢就业的社会形势下,国家大力支持青年人创业: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以及几乎面面俱到的“孵化器”。但创业本就是华山一条险路,九死一生,不论别人给予多少支持,终究比不过提升自己的力量。做好前期准备,积累经验提升自己,脚踏实地面对现实才是创业者通向成功的“捷径”。